毛主席的九次决策都是少数派

作者:海明  更新时间:2025-07-04 08:48:38  来源:海明学生 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越了解毛主席,越会被他的智慧、行动力和人品所折服,在当时,能力压群雄。

  在各路精英中,毛主席一向是少数派。

  一路被质疑和反对,最后证明他是对的。

  其一,组织成立初期,陈独秀作为领导者,他也写过阶级分析,但并不认为农民是当时最大的同盟军。国共第一次合作,他对国民党过于小心翼翼。毛主席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寄给陈独秀,希望他能够推荐在党的机关报上发表,但这篇不对口味的文章被陈独秀“压”下来,几个月不见动静,最后只好把文章转到别处发表。当时他提出农民是革命的最大同盟军,并且提醒组织要提防国民党右翼,那时候他是少数派,多人不信不重视。

  其二,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时,毛主席也是少数派。当时上海起义,是工人起义,失败了;南昌起义,是军队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是工人与军队起义,失败了。

  而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红军,给出了南昌起义失败后的方向——农村包围城市。当然,给出了正确方向,没有毛主席把军阀性质的军队转变为人民子弟兵,也难以成功。毛主席在军队建设一出手就让以往军队成为了旧军队和落后的军队,至少是前无古人,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才有后来“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情况。

  其三,在井冈山遭遇封锁时,将领们弥漫着悲观氛围,比如林发出“红旗还能抗多久”的悲观论调,毛主席对革命前途却充满着乐观,当时他是少数派。为了扭转大家的悲观情绪,他分析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分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推着大家走。

  其四,提出反“围剿”应避其锋芒,慢慢的他又成了少数派。从城市空降领导,他遭受到各种排挤,伟人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后,还经历过一段“鬼都不上门”的窘境。湘江战役后,大家处在生死攸关,不得不请他出山,而他一出场就是惊艳将帅和总理的“四渡赤水”。其中有一个既高明又感动我的地方,就是四渡赤水留下九军团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牵制和迷惑敌军,毛主席并没有因为敌军多而牺牲九军团,而是又玩了一手围魏救赵,一路佯攻贵阳,一路佯渡清水河,把九军团的对手全都调走。所以九军团在重重包围中成功突围,跟上了大部队,所以当时很多人是真心服了毛主席!

  其五,抗美援朝,毛主席还是少数派。这个战略决策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走向,最开始只有两个半支持,两个人是毛主席和彭总,半个是总理,因为总理支持出兵是有条件的,考虑比较多,如苏联要出动空军,中国才能出兵,因此算半个。

  其六,1957年,毛主席访问回来,继续依靠苏联搞建设还是独立自主搞建设,内部产生了重大分歧,这次支持伟人比之前多了些,但也是很有限,毛主席还是少数派,当时在组织邓是伟人最大支持者,毛主席后来还是念旧情。

  其七,1964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苏联的赫鲁晓夫下台,中国派出了高标准代表团访苏,希望缓和中苏关系,但却被苏联无理拒绝,中国同时面临美国和苏联的巨大压力。好消息是,这一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再加上大庆油田全面投产,中国才有了对抗美苏两大霸权的底气。伟人主张同时与苏美博弈,要想独立自主,要想成为棋手,这是必须要踏出的步子。但自己力量有限,所以得联合第三世界,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当时内部大部分人不同意,伟人依然是那个少数派。

  其八,实行大实验,伟人是少数派。他早看到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故要预防这现象的出现,更要与封建惯性和资本法权做斗争。他不忘闹革命初心,不忘牺牲的革命战士,不忘对人民的承诺,他再次当起执剑人,做好摔得粉身碎骨的准备,为后人做了场实验。

  毛主席一直处在少数派,一直被质疑甚至被反对,最后无不证明毛主席是对的。

  这个证明有时候面临生命危险才明白过来,有时候经历几十年的时间检验才后知后觉,当然有些人是因为私心而反对。

      注:本文发表时有删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