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岸英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长子,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1月25日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二十八岁。毛岸英的牺牲不仅使伟大领袖毛主席承受了丧子之痛,也造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毛岸英的生命定格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中,他用鲜血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誓言,用年轻的身躯铸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早已化作见证中朝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崇高山脉。
一、革命家庭的无私奉献
岸英同志出生在峥嵘岁月,自幼饱经磨难,在苦难中成长。八岁时随母亲入狱,目睹母亲英勇就义;少年时代流落上海街头,尝尽人间疾苦;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去苏联求学,却始终心系祖国命运。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投身战场,1946年回国后又响应父亲“补上劳动大学”的号召,深入农村、工厂锤炼筋骨。这样一位历经淬炼的革命后代,本可在新中国成立后安享太平,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请缨,极其悲壮地冒着敌人的炮火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
毛主席得知岸英同志壮烈牺牲的噩耗后,强忍悲痛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将儿子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大地。他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这份超越血缘的博大胸怀,展现了共产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更令人动容的是,毛主席在岸英牺牲后,悄悄珍藏其遗物长达二十六年——那叠得整整齐齐的衬衣、军帽和毛巾,浸透了父子深情,彰显了一位革命家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钢铁意志。
二、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
岸英同志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缩影。他的一生,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朝鲜战场上,他作为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面对美军空袭临危不惧,坚守岗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如彭德怀同志所言:“岸英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这种“我先上”的担当,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更重要的是,岸英同志的牺牲揭示了一个真理: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十九万七千多名志愿军将士英勇捐躯,他们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战斗英雄,也有像岸英这样默默奉献的普通战士。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和平发展,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地位。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三、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今天,我们纪念岸英同志,就是要接过岸英烈士手中的红旗,接续奋斗,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斗争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岸英烈士的精神愈发彰显其时代价值: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岸英同志在日记中反复追问:“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他用生命给出了合格的答案。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岸英那样,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
二是弘扬斗争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岸英同志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中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始终冲锋在斗争最前线。今天,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一点也不比过去少,必须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钢少气多”的精神,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战场上勇挑重担、苦干实干。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岸英同志始终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兵”,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辉煌历史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历史长河中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与幸福美满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