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互联网上经常有人诟病、唱衰国企,说国企效率低、普遍亏损,必须全面改制。
对那些诟病、唱衰国企的声音,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化公为私。
回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场改制不难发现,“国企变私有”的"三部曲"。
首先,制造亏损,用“不对称竞争”把国企逼到资不抵债:
一,政策不对称:外资进来“两免三减半”,土地零地价,出口退税当场到账;国企照样交33%所得税、能源附加费、就业统筹费。一块钢板,外企成本比国企低12-15%,价格仗还没打,国企就输了10几个百分点。
二,市场不对称:私企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地方政府不查或“选择性执法”,国企正品被假货挤到库存爆仓,现金流断掉。
三,负担不对称:国企背着"企业办社会":退休工人、幼儿园、医院、澡堂、火化场等。1995年国营企业“社会性支出”占当年利润的 68%。私企、外企零负担,价格可以贴着成本卖,国企卖一样亏一样。
四,金融不对称:银行对国企“拨改贷”,流动资金全额计息;对私企、外企却“银政合作”,政府贴息3-5个百分点。结果国企负债率一路飙到80%以上,财务费用吃掉最后一点毛利。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国营企业的资产表做成负数。
然后,制造舆论,把“经营不善”说成是“体制原罪”:
一,先定性为“大锅饭养懒汉”。1996 年某权威媒体连续14篇《懒汉撑破大锅饭》,用“人浮于事”“铁交椅”“铁工资”做标题,把亏损原因从“政策不对称”转成“职工偷懒”。
二,再定量为“三分之一国企亏损”。统计口径把“政策性亏损”(粮棉油储备、军工、公交)和“竞争领域亏损”混在一起,得出“国企33%亏损”震撼数字,却不说其中70%属于“政策指令性亏损”。
三,后定案为“破产是优胜劣汰”。学术圈配合抛出“靓女先嫁”“冰棍理论”“资产像冰棍,不咬一口就化光”,给后面“贱卖”提前找好理论依据。
最后,制造合法交易,把“资不抵债”做成“合法并购”:
一,评估环节“资产缩水”。土地按工业用途基准价 40%评估,机器设备按“快速变现法”打 3-4折,无形资产(品牌、渠道、专利)零值入账。一个净资产6亿的国营工厂,评估成1.2亿。
二,债务环节“债权打折”。银行把4亿贷款按“呆账”打包卖给信达、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折回购。买方(即原厂长+外资壳)用4000 万拿回4亿债权,等于6亿资产只用 4000 万就“全债全清”。
三,交易环节“挂牌走过场”。在产权交易所挂牌10 天,设置“必须承接全部职工、补交社保、追加投资5000万”等门槛,把其他竞价方吓退,唯一报名人以“底价”摘牌。
四,人员环节“一刀切下岗”。并购协议里写“用工自主”,新老板第一件事就是“全员重新竞聘”,45岁以上全部内退,30年以上工龄一律“买断”。原来“企业办社会”部分(医院、学校、幼儿园)整体踢回给政府,财政再贴一次钱。
最终结果:私人拿到土地、品牌、设备、市场份额,负债清零; 银行账面“核销”坏账,AMC完成“政策性退出”;政府甩掉“亏损帽子”,拿到“招商引资”政绩;工人被一次性“买断”下岗。
大家细细回想,是不是这样?
现在网上嚷嚷着,实际上是在重复老剧本,只是亏损环节换成了“高负债、高商誉减值”;舆论环节换成了“僵尸企业”;交易环节换成了“债转股+定增”。
但内核仍然是“先亏后卖”。
“外资壳“可能会换成“民营龙头”:给民企5年上市对赌、地方政府回购承诺,政策红利一点不少;国企仍然背负着“稳就业、稳物价”的任务。竞争条件依旧不对等。
而职工无论是“内退”、“协解”,还是“灵活退出”,实质都是把原来“企业保障”推给社保,把社保缺口推给财政,把财政缺口推给债券,最终由全民来兜底。
总而言之,所谓“国企改革”,如果只在“亏损一出售一下岗”里打转转,就不是改革,而是制度化的财富转移。
其基本操作就是用政策把国企逼到资不抵债,再用法律把贱卖洗成自愿交易。
看穿了这三步,任何新名词、新试点、新基金,都不过是老剧本的高清重制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