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幺蛾子了!

作者:有竹不倒  更新时间:2025-07-01 21:55:51  来源:竹不倒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有时候,比故事更精彩的,往往是“现实”。

  而最魔幻的,常常不是剧情反转,而是“他们的解释”。

  有条报道冲上热搜,说河南平顶山一公立的动物园遭连续举报2年多时间,门票收款码是“个人”的,涉及金额上千万元。无数网民义愤填膺,原来我们付的钱,直接进入了私人口袋里。

  这操作,堪比“明抢”。这漏洞,简直大得能放进一只大象。

  对此,官方回应却相当有趣:确实有个人收款码,相关责任人都已受到处分。没参与分成,钱已经弄回“大帐”上了。

  轻描淡写!没事儿了!

  但对于记者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搞”,为什么要用个人收款码收款。回答就显得非常含糊:考虑不周、把控不严。

  好一个考虑不周,就把公账上的钱,装进私人口袋里。你还不如直接说是为了体验一把口袋里有那么多钱的感觉。我觉得这个理由,更好接受一点。

  否则照他们这个逻辑,银行行长是不是也能因为“考虑不周”,于是把所有储户的钱转到自己账户里。被发现了问题也不大,追回即可。

  这不纯扯犊子么。

  而且报道里还有个神奇的细节:上午收款码是对公账号,下午却换成了私人账号。

  你管这叫“考虑不周”,我看明明“很周”才是。

  有条评论说得恰到好处,“要不,一个个景区,一个个一本万利的买卖,怎么做到年年亏本的。”

  小小道理,大大奥义!直接“道破天机”。

  前两天我还看到一条新闻说耗资24亿的大庸古城四年亏损10亿,唯一盈利的项目只有停车场。看看,又亏麻了,可那些钱去哪了呢?停车场,可能是该座古城投资最少的地方了吧。

  投资最少的盈利了,投资24亿的亏麻了。

  其实说到底,底层逻辑颠扑不破,钱只可能换地儿,绝无法凭空消失。所以每当有项目“亏麻了”,背后必然也存在一些人“赚麻了”。否则,没有利益的事情,谁愿意年年去干?

  这么讲吧,如果情况反过来,把“从对公账号里转出资金”变成“从私人账号里转出资金”,那个所谓的“责任人”,他还会同意吗?

  说到这里,今天还有条与此非常相似的消息,说近期无3C标识充电宝禁止带上飞机。

  如果是对安全有影响,那我觉得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但问题这事儿被推上热搜跟“能不能带上去”基本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二手平台开始出现大量从机场拦截下来的充电宝,以非常低的价格进行售卖。

  低到什么程度?按斤卖,18.8元一斤!

  好家伙,你要说这背后没有利益链,怕不是拿群众当傻子。这比萝卜还便宜的充电宝,若非得来无成本,又怎么可能卖得出这种价格。

  别人一两百一个的东西,转头18.8元四五个,你这进货渠道得逆天吧?

  机场是不可能承认的,他们说拦截下来的所有没人认领的充电宝,全都销毁了。

  那难道是二手商家每天在销毁地点蹲守,然后通过某种神奇的复原技术,又把被销毁掉的充电宝还原了出来?我也只能想到这种可能性了。

  严格来说,这两个事件背景不同,一个是动物园“收钱进私袋”,一个是机场“物品去向成谜”。但它们的底层逻辑,却出奇一致:

  一个是用“私人码”接收公共收入,然后靠一句“考虑不周”轻描淡写;一个是靠“扣押物品”制造神秘渠道,却要“销毁”来背锅遮丑。

  无一不是一群人,把公共资源当成提款机,把职责当成剧本,甚至连表演都懒得升级,只求走个流程。

  他们以为,只要演得认真,观众就得鼓掌。

  可惜,总是“考虑不周”,忘记了群众早就不是上世纪的观众了。

  于是乎,丑事频频上热搜。三天一个让人尴尬的,五天一个荒诞不经的,每隔一个月,还得来点惊世骇俗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