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破脸的速度如此之快,还能更“现实”点吗?

作者:还是那个胖胖  更新时间:2025-07-02 17:42:11  来源:还是那个胖胖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虽然胖胖现在还没结婚,但是呢,胖胖有这么一个价值观,就是如果婚姻不能建立在互相理解、信任、自由和平等之上呢,其实,哪怕一个人活着,都好过于拿自己去填这种沉没成本的大坑。

  当然,这只是胖胖的一个观点。

  说得直白点,婚姻不该沦为利益交换的场所,它应是两个彼此欣赏的人,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愿意共同面对生活风雨的决定。

  而一旦这种基础不存在了,所谓的仪式、承诺和花费,不过是为错误投资的沉没成本寻找心理补偿而已。

  最近,就这几天,一则新闻让胖胖看了之后,真的有点绷不住。

  据猫头鹰资讯报道,6月30日,山东菏泽发生了一起颇具争议的婚礼纠纷事件。一名男子在接亲途中,被女方要求临时加价,索要“下车费”,否则不肯下车。更离谱的是,在男方家门口也提出了“下车钱”的额外要求,最后双方谈崩,婚礼就此告吹。

  根据新郎朋友王先生透露,这对新人通过相亲认识。

  男方为了这场婚礼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50万元。

  在原本谈妥的情况下,新娘突然提出要5万元的“上车费”,接着又要求额外“下车费”,男方觉得难以接受,双方由此发生了激烈争执。

  女方最终当场悔婚,婚礼被迫取消。

  当然,后续还有更令人咋舌的细节:

  女方27岁,此前已有两段婚姻史,并且都曾被前夫起诉。

  最终双方协商处理此事,女方退还男方39万元,并称自己怀孕,希望留下4万元用于流产手术,男方也予以同意。

  牡丹区街道办工作人员证实,相关工作人员曾到现场调解,最后双方私下和解,事情告一段落。

  说实话,婚姻是基于恋爱双方的爱情,还是一场交易?

  在这个时代,胖胖觉得真要打个问号。

  彩礼,究竟是礼,还是利?

  一个原本用于表达诚意、尊重和祝福的传统仪式,何以演变成了婚姻谈判的标配,甚至是筹码?

  在这个新闻中,我们看不到情感的温度,却感受到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所谓“上车费”“下车费”,本质上是将婚姻按部件分解,逐个标价。

  而当这种模式被默许、被复制,甚至被当做合理传播时,它就不再是一个人的笑话,而成了一个社会的问题。

  胖胖认为,彩礼的本质并非问题的根源,而是一个更大病灶的表征。

  它呈现出的,是家庭对婚姻的投资回报预期,是个人对生活风险的提前防御,也是社会不安全感在婚姻上的投射。

  很多人以为,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事。

  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是一场长周期、高成本、高风险的“合作”。

  而当一个家庭面对未来高度不确定的现实,不稳定的收入、不确定的赡养负担、有限的社会保障,他们往往会在婚姻这场赌局中试图加码保障。

  于是,“高彩礼”成为了某种经济补偿手段。

  女方家庭认为,嫁出去的女儿以后要承担生育、照顾老人的压力,因此要求一次性补偿;男方家庭则希望通过支付彩礼,确保婚姻的稳定性,减少“被离婚”的风险。

  可问题是,当我们都在以“提前付款”的方式为未来的风险做预案时,婚姻本身就已经不再是基于感情的共同体,而成了风险对冲的合约。

  如果两个人彼此信任,哪还需要这样层层防备?

  如果婚姻建立在尊重和关怀之上,又怎会容得下“下车费”这种侮辱式的条件?

  很多人批评新闻中的女方“太现实”,但胖胖倒觉得,她不过是把一些本来就藏在桌下的规则摆在了桌面上。

  你以为大多数婚姻不是在讨价还价吗?

  只是这一次新闻,话说得太明白,连遮羞布都没披。

  但即便如此,胖胖也觉得,彩礼问题从来不是女性“单方面”的恶意,而是整个结构性不公的产物。

  说到底,一个社会如果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就业保障、养老机制,那就一定会让婚姻制度承担更多“本不该承受”的社会功能。

  比如保障女性的生活安全感;比如家庭养老的替代功能;比如子代抚养的默认安排。

  所有这一切,都压在“结婚”这两个字上。

  你能怪年轻人把婚姻变成一场讨价还价吗?

  从这个角度看,婚姻异化的根源,是有些方面的不完善,是保障的缺位,是个体无法预期未来的深层焦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事件中的个人行为毫无评价。

  在胖胖看来,新闻中的女方如果真的在婚姻里三番五次地索要金钱,并多次被前夫起诉,那这不是“维权”,而是“故意为之”。

  婚姻不是提款机,更不是反复试错的套利工具。

  这里我们可以引出一个关键词:沉没成本。

  很多人之所以在面对已经明显失衡的婚姻关系时依旧不愿止损,就是因为前期投入太多,不甘心放手。

  “我都花了这么多钱了,现在不结婚岂不是亏了?”

  但真相是:沉没成本越高,继续投入的风险也越高。

  止损,不是认怂,而是理智。

  很多人在类似情况下不是继续结婚,就是选择压抑自我去维系所谓的“体面”,最终陷入更大的痛苦。

  而这个男方,哪怕已经花了大几十万,最终也果断终止了婚礼。

  这一刀切得不轻,但却极有价值。

  有人说他是“赔了钱又没娶到人”,胖胖反倒觉得,好在及时止损了。

  结婚,不是一场赌博,也不是投资;它本该是一次选择,一次建立信任的决定。

  很多人看到这类新闻时,容易陷入性别对立:但这种争吵,真的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应该被讨论的,是整个婚姻结构里隐藏的那些被沉默掉的问题,它们既来自传统文化的惯性,也来自现实生活的焦虑。

  比如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强干预,比如社会对“剩男剩女”的污名化,比如对女性生育义务的默认设定,再比如对贫困阶层缺乏保障下的“交易型婚姻”……

  这一切,才是彩礼“变味”的背景。

  而只有在一个社会真正尊重个体选择、给予人们充分安全感和发展机会的前提下,婚姻才有可能回归它正常的样子。

  那种不需要靠彩礼来证明诚意、不需要靠怀孕来捆绑关系、不需要用金钱定价爱情的婚姻。

  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那么就算结了婚,也不过是另一个沉没成本的开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