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正常”当作“正常”,信号还不够明显吗?

作者:竹安  更新时间:2025-07-06 18:48:38  来源:竹安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该讲理的地方胡搅蛮缠,该守规矩的地方偷梁换柱——这是某些商家的“生存哲学”。

  上海这家面馆的操作,把这套哲学玩出了新高度:女子吃着面,突然发现碗底沉着别人的残羹;

  老板倒好,换了个浇头就当“新煮面”,还理直气壮:“你都接受退款了,还闹什么?”

  常理说,剩面二次销售,恶心的是顾客,砸的是招牌;

  可在这家店,逻辑全反了:顾客嫌脏是“事儿多”,老板换浇头是“机灵”,连监管部门介入都成了“小题大做”。

  荒诞到这份上,倒让人想起老话说的“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只不过这顶“伞”,是用消费者的健康当伞骨,拿法律当遮羞布。

  更讽刺的是老板的“歪理”:女子因口腔溃疡疼得直咧嘴,担心“万一有病”,老板却回怼“你怎么知道上一个人有病”。

  合着顾客花钱买的是“忍气吞声的权利”?那碗面里沾的是别人的口水,藏的是没煮熟的细菌,老板倒当是“小事”——在他眼里,顾客的健康不如一碗面的“成本”金贵。

  这种“成本逻辑”,在监管的“标准剧本”里更显荒诞。

  7月4日,黄浦区市场监管局通报“立案调查,面馆停业”,这套流程我们熟得不能再熟:某奶茶店用过期奶浆,整改后换个招牌继续卖;

  某餐馆吃出蟑螂,罚款两千块又挂出“卫生标兵”;

  甚至连学校食堂吃出钢丝球,最后也多是“加强管理”的通报。

  于是我们看到:黑心老板摸透了规则,把“停业整改”当“缓刑期”,风头一过就故技重施;

  消费者花钱买罪受,投诉举报成了“流程表演”;

  而“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悬在半空中,像块没系紧的遮羞布。

  有人说这是“个别商家无良”,可当“剩面二次销售”不再是新闻,当“后厨蟑螂”成了短视频流量密码,当“过期食材改日期”成了行业潜规则,我们不得不问:这些“个别”,究竟是个体的贪婪,还是系统的失守?

  某连锁快餐店曾被曝光用过期肉,监管部门介入后,企业连夜道歉、销毁问题批次,可三个月后,又有消费者在另一城市的门店吃到发酸的汉堡。

  记者暗访发现,所谓的“严格整改”,不过是把过期标签换成“内部测试品”——规则漏洞大得能塞进一头牛,商家的“良心”自然喂了狗。

  最可怕的是“成本逻辑”的恶性循环:某食品厂负责人曾在采访中直言,“用合格原料,每斤成本涨3毛,一天卖1000斤,一年多掏100万;用问题原料,省的钱够给管理层多发奖金”。

  当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当“赚快钱”比“做好饭”更有诱惑力,谁还会守着那点良心?

  回到上海的面馆事件,最扎心的不是那碗剩面,而是女子质问时,商家的嚣张蛮横。

  而面对类似情况监管部门的回答,永远是“正在调查”“依法处置”。

  可“调查”需要多久?“处置”能有多严?上次某网红餐厅吃出钢丝球,罚款5000元;

  这次剩面二次销售,停业整顿——对商家来说,这不过是“少赚几天钱”,对消费者来说,却是“吃进肚子里的风险”。

  《食品安全法》里写着“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可现实里,“最严”常常变成“最软”。

  某地市场监管局曾因“处罚过轻”被起诉,法官问:“你们总说‘教育为主’,可消费者的健康谁来教育?”这句话像根刺,扎破了“人性化执法”的泡沫——对黑心商家的“人性化”,就是对消费者的“冷血”。

  那个在上海面馆流泪的女子,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的愤怒,不该只是网络上的流量;她的恐惧,不该只是餐桌上的阴影。

  我们需要的,不是事后的“严肃处理”,而是事前的“零容忍”——从原料采购到后厨操作,从监管抽查到消费者监督,每个环节都该有把“带电的刀”,让黑心商家不敢伸手,让“剩面”无处可藏。

  民以食为天,这“天”是锅里的热汤,是碗里的干净,是吃到嘴里的安心。

  可当“剩面”都能被包装成“新煮面”,当“监管”成了“走过场”,我们还能相信这“天”有多结实?

  天破了,补起来难;人心寒了,暖回来更难。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个老百姓端起碗时的底气。这底气,该由谁来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