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羞耻地“骗保”,要丧尽天良到什么程度!

作者:竹安  更新时间:2025-08-26 18:48:09  来源:竹安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死人领钱笑中刀,活人奔命为哪遭?

  问责轻飘风过耳,公道偏往暗处抛。

  山东审计厅的报告,撕开了一层遮羞布——2022到2024年,2市48县的社保机构,把505个死人的名字,堂而皇之印上了养老金发放表。241万真金白银,就这么从国库流进了不该拿的人口袋。更荒诞的是,这还不算完:159家企业欠着807名职工的社保,44个县的低保户该保没保,1987个死了一年多的人账户里还躺着近两千万,8367个退休人员重复领着双份钱......

  最扎心的对比是:活人领养老金要过五关斩六将——指纹比对按红、人脸识别调整角度、社区证明跑断腿;死人领养老金却像"躺赢"——家属隐瞒消息、经办人员装看不见、部门数据对不上,轻轻松松领几年,最后不过"退缴部分+检讨两句"。

  这哪是"管理漏洞"?分明是"系统性纵容"。

  可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藏着更耐人寻味的"追责逻辑"。这些年,"死人领钱"的新闻还少吗?某地"退休干部死后领钱十年",某县"五保户去世三年仍领补贴",每次被曝光都像"揭盖子",结果呢?追回资金、批评教育、内部通报——处罚轻得像挠痒痒。

  就说山东这次,241万被冒领的钱,最后大概率是"部分追回+责任人写检查"。可那些钻空子的人,早把钱花了;那些失职的经办人员,可能换个岗位接着干;那些睁只眼闭只眼的部门领导,说不定还能升迁。这不是"解决问题",是"解决曝光"。

  更讽刺的是,有些地方甚至把"事后整改"当政绩宣传——"快速追缴资金""严肃处理责任人",可下次呢?换个经办人员,换批企业,同样的戏码照样上演。就像网友说的:"抓了个苍蝇,放了一窝老鼠。"

  更讽刺的是,这些"漏洞"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权力失范下的"默契配合"。为什么"死人领钱"能成"产业链"?因为每个环节都藏着"人情往来"。

  社保局的工作人员要"照顾"熟人的老人,民政局的户籍员要"方便"社区的老邻居,银行的柜员要"通融"常来的储户——数据比对?不如一个电话;动态核查?不如一份"情况说明"。当"关系"比"制度"管用,当"变通"比"原则"重要,再严密的监管体系都会沦为摆设。

  更可怕的是,有些"冒领"根本不是"疏漏",是"合谋"。比如某地爆出的"1岁参保、22岁退休"奇闻——假档案、假证明、假审批,一路绿灯。如果不是审计抽查,这些"特权保"怕是要领到天荒地老。所谓"动态管理",不过是给普通人设的障碍;所谓"严格审核",不过是给有关系的人开的绿灯。

  当"死人领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普通人对养老钱的信任正被一点点啃噬。普通人交社保有多难?灵活就业者每月自己掏腰包,退休后可能因缴费年限不够领不到;企业职工个人交小头、单位交大头,退休后能领高额养老金——这本是"多缴多得"的公平逻辑,却被"关系保""权力保"撕得粉碎。

  更扎心的是,有些养老金根本没用到该用的人身上。之前某地3亿元养老金被挪用盖楼,虽然当事人被处理了,但钱还能追回来吗?山东这次查出来的241万"死人领钱",家属可能早就把钱花了,最后只能退一部分,剩下的缺口谁来填?还不是靠还在缴费的人继续往里填。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真心缴费?年轻人觉得"我交的钱养现在的老人,等我老了可能没人养",灵活就业者觉得"自己交的部分等于打水漂",企业觉得"交社保是负担"——这种信任崩塌,比养老金缺口本身更可怕。

  可追问到最后,我们总绕不开那个核心问题——这些荒诞剧为何总能反复上演?

  养老金不是"唐僧肉",是亿万普通人的"保命钱"。它该护着的,是起早贪黑的保洁阿姨、风吹日晒的外卖小哥、蹲守车间的产业工人;它该打击的,是篡改档案的"特权者"、隐瞒死亡的"蛀虫"、玩忽职守的"守门人"。

  可现实是,骗保者逍遥法外,失职者安然无恙,受损者有苦说不出。当"追回资金"成了"例行公事",当"检讨批评"成了"免责金牌",当"制度漏洞"成了"潜规则温床"——我们终于明白:那些"荒诞"不是偶然,是权力失范的必然;那些"反复"不是意外,是问责缺位的恶果。

  山东这次审计不是终点,而是照出了更深层的病灶:当监管成了"稻草人",当问责成了"走过场",当公平成了"奢侈品"——老百姓的信任何时才能不再被消耗?

  下一次再看到"死人领钱"的新闻,我们不想再看到"已启动追缴"的通报,我们想看到"某某局长被撤职"的结果;我们不想再听到"加强监管"的空话,我们想看到"数据共享平台上线"的行动。毕竟,养老钱护不住,护不住的是民心;公道找不回,找不回的是社会最后的底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