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没想到居然会有一天,连“自愿”这两个字都变成贬义词,而且是越来越“贬”,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云南红河,一学校校门口又见“家长抱着婴儿站岗”的画面。
为什么说“又”,大家记忆中的残渣多半还没来得及彻底消散,应是能回想起来:5月份,广西百色一女子被强行“排班轮岗”,穿着反光背心,抱着2个月大的婴儿在校门口执勤护学岗,引起了大量的舆论热议。
人们纷纷埋汰学校的做法,凭什么?家长该你们的?非要免费帮你们打工?
更可笑的是,上一次,家长称“被迫站岗”。这一次则不然,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师劝阻该抱娃站岗的家长,但家长们都很积极,她说她可以……
精彩,太精彩了,赌神鼓掌的那张图要是放到这里,用周星驰的话来讲,就一个字:绝。
这跟拿把枪顶在别人的头上问对方服不服,有什么区别。她不自愿,她的孩子怎么办?这点常识,已经人尽皆知到压根不用说的程度了,睁开眼去看看热搜上新闻报道的评论区里吧,都不用等潮水退去,上面飘的已经全是底裤了:
“她可以说不吗?到时候孩子在学校被穿小鞋。”
“为什么要有护学岗?”
“就好像家长不用上班,天天等着学校吩咐干啥。”
当人们的第一反应开始“固化”,只能说明这奇葩的行径和人们对学校的既定印象由来已久。大家根本不会去想“护学岗会不会有好的一面”,或者“万一家长是真自愿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一听你开口,就知道又要狡辩了。这新奇的画面风,若出现在什么土匪强盗身上,倒也可以理解。但出现在“神圣的教育事业”上,啧啧,除了说某些人“干得漂亮”之外,又还能说什么。
百年风气,被他们破坏得支离破碎。
而家长和无数网友的第一反应,其实也是一种不满和抵制。这样的行为里,充斥的是对很多学校让家长免费站岗这种现象的斥责与讥讽。
这种现象和风气之下,劝别人多生,有意义吗?生下来抱着去学校门口给站岗?春秋季节便罢,这要是冬夏,想都不敢想,简直是受罪。
想到昨天山西大同四中解释“女学生校门口买淀粉肠被保安抢走钥匙”的事情,也同样如此。学校说,女生的电瓶车停在那里碍事,副校长和她交流未果,不得已才抢走她的钥匙。目前,双方已经互相谅解。
没有半点逻辑可言,一个女学生,没事找事的跑去挑衅副校长,她是有多想不开?随便一个人稍微代入一下自己学生时代的情景,就知道有多扯淡了。
于是,“解释”完了,然后呢?骂声一片的画面并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引来更多质疑:
“咋?抢走钥匙,电瓶车就不碍事了?这逻辑竟能当副校长。”
“呵呵,双方互相谅解,女学生敢不谅解副校长吗?”
大抵上是不敢的吧,她若是继续胡搅蛮缠,而不“自愿谅解副校长”。别说自己了,明天她爹妈都得被喊到校门口站岗。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发生后,该校一些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在校门口买淀粉肠吃淀粉肠的照片,并写道,“老师老师,我的电瓶车没钥匙,你来抢手机吧。”
这也是一种抵制、讥讽与不满的表达。我在想,可能愿意去这所学校食堂里吃饭的学生,接下来会更少。
把“不情愿”包装成“自愿”,把“无奈”改名叫“配合”,把“反讽”理解为“懂事”,语言就不再是表达,而是遮羞布。
遮羞布的作用,是让上述那些荒诞的行径,能继续下去。只不过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些行径有多恶心,然而无可奈何罢了。
想起阿尔贝加缪的一句名言,“荒诞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对它麻木的瞬间”。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数次感受到了这个“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