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你知道60年前的蓬溪县是什么样的么?
公社的联队是怎么工作的呢?
这一系列照片记录了1958年的蓬溪县,棉花上可以站人,红苕在地里又大又多,芭茅杂交小麦长三尺……
蓬溪县50年代老照片:









茧丰收

公社运输队

捕鱼改善生活

收除文盲

公社幼儿园

公社养老院

劳动模范

工作会议

公社大食堂

蓬溪县红旗人民公社红旗区联队,社员们正在切青贮红苕藤的情景。




蓬溪县红旗人民公社红旗区联队,原地主李久芬将好猪喂成三类猪,被清洗后,委任贫农陈兴蓉为饲养员,半月内把三类猪喂好了。


蓬溪县红旗人民公社红旗区联队,防疫员在治疗一头病猪。


1960年5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对蓬溪县红旗人民公社嫁接育成新品种小麦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用芭茅和小麦嫁接育成新麦种:四川蓬溪县红旗人民公社青年农民钟庆植等,经过一年多来的反复研究试验,用芭茅和小麦嫁接培育出了抗倒力强、穗大粒多的良种小麦“红旗一号”第一代。这种小麦株高将近三尺,茎秆粗壮有如芭茅,叶片宽约二点四公分,颜色深绿,能抗倒伏,且发蔸力极强,每窝分蘖七、八十根,穗长四寸,每穗约结子二十五台,比一般麦种多六、七台。
(略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