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医医院”无中医
病历炫耀“拉丁文”
最近,笔者陪家人到所住城市一家全称中挂有该市市名的“中医医院”看病。这家医院,据网上资料介绍,是“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示范医院”、本省省会城市“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某省级直辖市“中医药大学”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并承担国家药品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任务”,等等。由此,可以说它是“主流的”、“官方的”、至少在本市是“最著名”的医院之一。
笔者之所以陪家人到这里来,是因为几年来家人按“西医”的要求服用“西药”治“甲亢”,但停药后症状就复现,“西医医院”医生建议用“口服碘131”的方法治疗。经了解,这个“口服碘131”方法,据说是让某种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去“破坏过度活跃的甲状腺组织”,其实就是用辐射去杀死“甲状腺组织”,是不用手术刀的去除(切除)手术。笔者和家人对此不以为然,希望另寻中医中药治疗方式。
然而,这家“中医医院”的“专家”,问了几句患者的症状,看了一下患者带来的“西医医院”出具的“验血化验单”,就说是“甲亢”,要用某某“西药”治疗。患者问有没有中医中药治疗方法,这位“中医医院专家”斩钉截铁地说“没有”。结果,此次到“中医医院”问诊过程,除了最后出具的“门诊病历”上有“中医诊断:瘿类病”几个字,其它的完全与中医八竿子打不着。

当然,不能因此就断言这所“中医医院”对其它病症的治疗也完全没有中医中药方法。但是,这位“专家”的做派、言语、态度,不能不使笔者对这所医院的中医成分之有无或多少产生怀疑。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某省级直辖市的“中医药大学”,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发表过不少关于采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甲亢”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与之有“联合培养研究生”关系的这所“中医医院”却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影子?这所“中医医院”是不是“挂羊头”的?类似“中医医院”无中医的现象,在全国“中医医院”或“中西结合医院”中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
令笔者哭笑不得的是,那位“专家”开具的“门诊病历”中写道:“外用XXXX10mg qd”。笔者知道“mg”是指“毫克”,但那“qd”是什么意思呢?用网络搜索软件查询才得知:“在医学处方或病历中,‘qd’是拉丁文缩写,全称为‘quaque die’,意为每日一次。”那么,为什么不清楚明白地写成“外用XXXX,每日一次,每次10毫克”呢?难道只有用“拉丁文”才能让那药发挥出“科学疗效”?或者医生除了开药方还兼具让中国人“学习拉丁文”的“使命”?——简直荒谬至极。
可能,那位“中医医院”的“专家医生”熟习“西医”,养成了使用“拉丁文医学术语”的习惯;更可能,他(他们)潜意识里以为用“拉丁文”能让自己显得“高端”,特此炫耀吧。

近年来,网络上有不少关于中医被明里暗里轻视、限制甚至打压的反映,“中医医院”无中医的现象,似乎隐隐折射出这方面的问题。
二
医药暴利生命悲
司空见惯浑闲事
数月前,央视播出了一部以税务稽查人员追查、破获偷税骗税犯罪为题材的电视剧,其中有个人物是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原本为人勤勉、忠厚、遵纪守法,但年幼的独生女儿突然得了一种罕见的恶病,只有一种“进口特效药”和相关治疗方法才能维持生命,而每这么治疗“一个疗程”都需要几十万元,为筹措救女儿的资金,他被当地一个著名“民营企业家”一步步拉下水,成为偷税、骗税的帮凶,最后甚至铤而走险,自己操控“皮包公司”进行虚假出口,骗取巨额出口退税,终被抓获归案。
这部电视剧对那个“经济学教授”的犯罪表示了谴责,对他的爱女之心给予了同情,最后通过字幕提出了他这种突遭病祸情况的解决思路:国家把这类罕见病列入医疗保障之中。应该说,类似这样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的确是一种严重社会问题,多有媒体报道过,每次都会引发网络热议,前些年政府“扶贫”工作中也专门提到过要“防止因病返贫”。可以看到,正像上述电视剧的思路一样,媒体评论也好,网络热议也罢,包括政府的“防止因病返贫”,主要关注点都放在某种病的治疗费用是不是应该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如何列入医保报销范围,有些人则把看不起病、吃不起药问题完全归因于医保中未纳入某种病、某种药,而医药价格畸高的现象,却似乎是“司空见惯浑闲事”了。
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根本,或者是别有用心,混淆视听。
对绝大多数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实际上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一种医疗手段、一种药物价格如此昂贵,以致其一个“疗程”的费用相当于大多数人民大众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可以说,有不少医药的价格,尤其是一些新医疗手段和新“特效药”的价格,与其实际成本是不匹配的,形成了超额的暴利。对此,人们听到过一些“理由”:医疗设备使用成本高,药物研发投入巨大,高额“专利费”是为了保护研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更多新的研究发明,等等之类。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类“理由”背后,隐藏着的是“资本”唯利是图的劣根性。
“资本投资者”的利润,研究发明人员的报酬,应该是适当的——“适当”的标准,是让医药费用不能侵夺患者必须保有的社会平均基本生活能力。医药领域不能肆意“市场化”,必须在“社会大同”、“生命至上”中华文明道德的规约下发展。
三
知否“协和4+4”
“接轨”“西医”修理工
最近,“协和医学院4+4项目”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网络议论纷纷。人们质疑的,除了那个“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毕业生”董某莹“入学资格造假、博士论文抄袭、学术不端等行为”背后的“学术门阀”腐败问题,还在于那个“4+4模式”本身:“前4年为非医学本科教育(任意专业),后4年为医学专业教育,总学制8年,毕业后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如此“4年完成医学教育”的作法,“临床轮转时间不足,可能影响诊断能力与科研产出”——用大白话说就是,只用四年时间就从完全无知变成“医学博士”的那类人,真的会治病吗?能把病治好吗?
据查,所谓“协和医学院4+4项目”,是“借鉴美国‘4+4’体系”而来的,由此可以感到,人们对那类“4+4医学博士”是否真会治病的质疑,实际上暗含着对当下某些人群(“西医”界是尤甚者之一)盲目崇拜模仿西方(尤其是“美国”)玩意儿之头脑言行的批评。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极为正当、极为必要的。但从另一方面看,人们的质疑,是以中华近万年对疾病和医疗的认识思维为出发点的,而那“美国‘4+4’体系”(“协和4+4项目”),是“西医”思维的产物,二者并不能完全交汇。
笔者以为,用“西医”思维来看,“美国‘4+4’体系”(“协和4+4项目”)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现在到“西医医院”去看病治病的一般过程是:先“验血”、“验尿”,得到各种各样“指标数据”,与不知怎么确定的“正常指标数据”比较,低于或高于就被认定为“不正常”,然后通过“CT”(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CT”(注射对比剂后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和“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之类机器设备“高端影像检查”来找到“不正常”的部位,最后或药物“抑制”它,或动刀“切除”它,或辐射“杀死”它,等等之类。很明显,在这样的“医疗”过程里,最首要、最关键者是那些“化验”或“扫描成像”的机器设备,“医生”只要根据机器设备的显示状况进行归类、处理,不必一定要有“临床诊断能力”。
简单捷说,“西医”思维就是把人体当作一台机器,“看病治病”就是找到机器的故障点,对故障点进行修理,本质上说,“西医医生”就是个“机器修理工”。所以,“前4年为非医学本科教育(任意专业),后4年为医学专业教育”的“美国‘4+4’体系”(“协和4+4项目”),在“西医”思维下完全无可厚非,的确是一种“创新”——任何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经过四年“机器修理”的专门培训,还能学不会修理机器吗?
然而,这不是人类文明所需要的思维。我们需要的是先进的中华思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疾病本质是正邪力量消长的结果,要以整体观念诊断、辨证,调动人体机能综合论治。我们的医疗应该以中医思维为主导形成体系,将“西医”思维中某些有用的部分和“化验”、“扫描成像”等有用的手段纳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