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一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群体。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青年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如果说旧社会的青年往往追求个人功名,那么在今天,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交织时代的青年,更需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青年要有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扎根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结构之中。今天,青年虽然在身份上各不相同,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在办公室“打工”,有的在科研机构求学,但他们普遍面临资本逻辑的压迫:就业竞争激烈、住房难以负担、劳动被过度剥削。
因此,我们时代的青年,不能仅仅把困境看作“个人失败”,而要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逻辑下的结构性问题。只有树立无产阶级立场,青年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处境,把个人命运与劳动人民的整体命运结合起来。
青年要有历史眼光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过程。青年如果只关注眼前的得失,就容易陷入焦虑与短视。但如果能把个人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会拥有更广阔的胸怀。
例如,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浪潮,既让青年面临岗位被取代的风险,也孕育着新的社会变革可能。如果青年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仅仅恐惧技术进步,而会思考如何把新技术服务于更公平的社会关系。这就是历史眼光赋予青年的力量。
青年要有批判精神
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没有批判,青年就会失去独立性。今天,资本主义通过消费主义、娱乐至上和虚拟化生活来塑造青年,使他们沉迷于短暂的满足,而忽视自身被剥削的现实。
因此,我们时代的青年要学会质疑:为什么“努力工作”依然买不起房?为什么高学历并不能保证公平就业?为什么科技进步没有带来更多闲暇,而是加重了劳动强度?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不是个人运气,而是制度与资本逻辑。只有保持批判精神,青年才能走向真正的觉醒。
青年要有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青年而言,批判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转化为实践。
这种实践可以是多层次的:在校园中推动更公平的教育制度,在职场中争取合理的劳动权益,在社区中参与公共事务。更广义的实践,则是把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知识、创造力和热情投入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公平中去。
青年要有国际主义胸怀
列宁强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世界体系,帝国主义是其最高阶段。在今天,气候变化、霸权战争、南北不平等,都是全球性的矛盾。青年不能只局限于民族内部的个人化追求,而要有国际主义的胸怀。
例如,当非洲工人因资源掠夺而陷入贫困,当中东青年因战争而失去家园,这些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密切相关。我们时代的青年应当明白:劳动人民的解放不是一个国家的孤立事业,而是全世界青年的共同使命。
青年要保持对未来的信念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但他也指出,革命的力量来源于对未来的信念。
我们时代的青年,虽然承受着内卷、就业难、生活压力,但不能因现实的沉重而彻底丧失信念。真正的青年精神,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即使知道道路曲折,也坚信历史必然向前。
结语
我们时代的青年,应该是有阶级立场、有历史眼光、有批判精神、有实践精神、有国际主义胸怀、并保持未来信念的青年。这样,青年才不会沦为资本逻辑下的消耗品,而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青年并不是历史舞台的旁观者,而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造社会关系的积极力量。唯有如此,我们这一代青年才能真正不负历史,不负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