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康庄大道

  你知道"共同富裕"是谁先提出来的吗?

  1955年10月11日,毛主席在七届六中全会上讲话:“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毛主席出身农村,对于旧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认识深刻,深恶痛绝。他饱读史书,看清了中国整个漫长历史一直是少部分人富有,大部分人贫穷。他怀着砸烂贫富悬殊的旧世界,建立共同富裕的新世界的理想走出韶山,并为这个崇高的理想奋斗了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为共同富裕实现的制度基础、实现条件、具体途径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探索。熟知历史和精通辩证法的他,深知中国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的痛苦。克服这一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1953年,毛主席亲自领导主持《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起草,引领群众进行农业合作化、成立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将土地私有制最终发展成土地公有制。在工业方面,毛主席把工业生产实行了有计划的全民所有制。

  毛主席坚定的认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正是大家都有份的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使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有了朴素的理解并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也很快为广大工商界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所接受,鼓舞他们万众一心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当时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社会主义的路是农民共同富裕的路》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农村,社会主义就是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和新的农作法来经营农业,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

  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积极干劲。 从七、八岁的红领巾,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全都投入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是驱除黑暗迎来光明破旧立新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经济上均衡、政治上平等的时代,是各族人民大团结、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新时代——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消灭了压迫,劳动人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社会上没有富豪,也没有穷人。

  沿着中国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整个社会必将越来越富、越来越强。这个"富",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富";这个"强",是国家和人民一起强大的"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