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这份万民摁下的红色手印书,羞红了谁的脸?
1982年,全国解散人民公社的风潮席卷而来。安徽小岗十八个红手印成了“改革传奇”,河北周家庄万人红手印保住人民公社,坚决走集体化共同富裕道路却被尘封多年。一个分田散伙,一个誓保集体;一个被反复讲述,一个被刻意忽略。40多年过去,结果已经给出了答案——有些人的脸,该红了!
周家庄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早在1949年,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晋州市第一个合作社;1956年六个村联合,形成1500多户的高级社;1958年建成人民公社,雷金河任党委书记。公社在集体化道路上持续发展二十多年,物质基础雄厚,生产能力稳定,社员生活逐年改善。
1982年,全国性解散人民公社的压力袭来,河北省直接下任务:调整县级领导,把周家庄公社解散,土地分到户。全国许多公社在压力下相继瓦解,周家庄面临生死关口。
党委书记雷金河,1937年参加革命,1944年入党,曾是冀中威震敌胆的游击队长,与彭真、吕正操等有生死交情。作为河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他对农村集体化有坚定信念。他质问:“农业集体化有什么错?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错?”他清楚,如果散伙单干,先进的生产关系会被打碎,生产力必然倒退。‘’
县里的命令很直接:解散公社、分掉土地。雷金河先拖,再四处奔走进京反映情况,希望上级批准保留集体经济,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再观察一下”。
此时,群众的态度很明确。在征求意见的会议上,除了极个别家庭,绝大多数社员不愿分地。社员们自发采取行动:每家派代表在“生死状”上签名,按下鲜红的手印,表示誓保人民公社。这份万人红手印,是农民用自己的方式表明立场:不散伙,不分地,集体化的路不能断。
为了打消上级的顾虑,雷金河还向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写下保证书:“不分包到户,社员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民。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我们就将地分了。”这是军令状,也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实际运用——用一年生产结果说话。
这是1982年11月第一生产队全体社员,为保留人民公社制度摁下的红手印,明志继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最终,在干部与群众的联合抗争下,周家庄保住了集体体制。但省里提出条件:必须改名为“乡”。名称变了,制度没变。三十多年里,周家庄始终保持集体联产承包、工分核算、年终分红,社员以集体为荣,劳动热情不减。
1981年,全村家家用上免费自来水;1982年起,65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津贴,孤寡老人享受五保。全体社员享受免费医疗、教育、住房等十多项福利,而且范围和标准不断提高。当初离开的几户人家又主动回到集体。
在农业基础上,周家庄发展了修配、印刷、五金水暖、轧钢、建材、纸箱等11家集体工厂,以及商业、建筑、服务企业7家,形成稳定的集体经济支柱。2011年,人均纯收入12095元,集体公共积累35566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93倍和70倍,工农业总收入增长116倍。国务院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中组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周家庄的分配逻辑简单明了:“公社是颗常青藤,社员是藤上的瓜,藤肥瓜甜,藤壮瓜大。”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
雷金河保住了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走向单干,周家庄万人红手印坚持集体,三十年后,一个靠卖地和打工维持,一个靠集体经济和公共福利稳步发展。哪条路更符合毛泽东提出的“共同富裕”?哪条路能让农民有保障、有尊严?答案明摆着。
这份万人红手印书,羞红了那些只宣传十八人故事、却掩盖万人选择的脸;羞红了那些口口声声“群众意愿”却怕真民意的脸。它用事实证明:群众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毛主席说过,“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周家庄抓住了纲,生产、福利、信心全都跟着上来。
这份红手印,不是留在1982年的历史遗物,而是写在现实里的路标。
谁要拆掉路标,群众就会再按下一次手印,告诉他——路在这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