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毛主席学习,莫把民情都当舆情
我常想,一个人怕什么,就会对什么最过敏。怕鬼的人,见到白布就腿软;怕猫的人,听到猫叫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如今,有些地方的官,却怕“民意”——怕得像小孩子怕黑。
他们害怕的不是刀枪,不是洪水,不是地震,而是一行行打在屏幕上的文字,一段段流淌在网络里的抱怨。于是,他们学会了“盖盖子”,盖得严丝合缝,仿佛世界真能安静如初。
可民情不是瓦罐,盖了就能装住;民情是水,捂得越紧,渗得越快。
毛主席当年是怎么做的?是跑到群众中间去——去菜市场、去田间、去矿井,和工人农民唠嗑,不怕听牢骚,不怕听骂声。他知道,这些刺耳的声音,才是真正的脉搏。
可是现在,一些干部不听了,他们觉得“网络声音”是洪水猛兽,要么封,要么删,要么请人“引导”。就像看病不治病根,只想拔掉体温计,让数字回到正常。
我敢说,这不是胆小,这是官本位的本能——他们怕的不是群众的苦,而是群众的苦被更多人知道。
有一次,我碰见一位基层干部,他叹气道:“网络真是麻烦,老有人投诉。”我问:“那你解决了吗?”他摇摇头:“先把帖子删了再说。”
删,是最便宜的治理方式;解决问题,是最贵的。他们的算盘,不是算群众的账,而是算自己的安稳账。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如今倒好,认真的人少了,会捂的人多了。有人把民情当炸药库,把民意当绊脚石,不去搬石头,却去搬麦克风。
我常觉得,这些“舆情过敏症患者”并不是不知道真相,而是装作不知道。因为真相一旦承认,就得行动;一行动,就得得罪人,就得动利益。
他们宁愿在办公室里,点着一盏黄灯,关起窗子,假装风平浪静;而不愿走进街道,听听那摊贩抱怨生意难做,听听那工人说工资被拖。
毛主席的伟大,不在于没有矛盾,而在于直面矛盾,把它当作群众教育和改造社会的机会。今天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手段,而是那份面对疾苦的胆子。
把民情当舆情,把群众的痛当作风险表上的“红色预警”,这是病。病根是认知的错位:他们早已习惯站在人民的上面,而不是中间。
毛主席教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有的人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闭嘴”。在他们的眼里,百姓的呼喊,不是需要回应的信号,而是需要消音的噪声。
等到有一天,小问题变成大爆炸,他们又会振振有词:“怎么没人提前报告?”其实报告早就来了,只是被他们的“盖子”盖死了。
网络诉求,既是“民声”,更是“民生”。你可以不同意群众的语气,但不能无视群众的事实。群众在键盘上敲下的,不是闲暇的诗,而是生活的账本。
毛主席的路子,是走到人民中去,把“舆情”变成“群众路线”的起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群众路线变成公关预案。
我真想问那些“过敏症患者”:你们怕的,到底是舆情,还是自己不作为的影子?怕的不是洪水,而是洪水冲掉的那顶乌纱帽?
毛主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怕人民,就是怕历史。怕舆情,就是怕真相。而一个怕真相的政权,是走不远的。
所以,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更莫把舆情都当作敌情。听一听百姓的气声,未必是坏事;捂一捂锅盖,未必能保你周全。
风会吹开盖子,水会冲破坝。那时,你不再是“防火员”,而是溺水者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