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的一生光辉而伟大——纪念毛岸英之三
毛岸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与无产阶级事业休戚与共的一生。他作为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却始终以普通劳动者、普通战士的姿态,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运动中锤炼自己,用短暂而璀璨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崇高誓言。
一、苦难中铸就革命精神
岸英同志生于 1922 年,正值中国社会风雨如晦之际。他的童年,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度过的。八岁时,母亲杨开慧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他与弟弟岸青被迫流落上海街头,尝尽人间疾苦。这段经历,让他早早看清了剥削阶级的残酷本质,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正如他后来所说:“我是在阶级压迫的烈火中锻造出来的。” 这种苦难,非但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成为他投身革命的强大动力。
1936 年,党组织将岸英送往苏联学习。在那里,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理论,同时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不顾中苏两党关于中国孩子不上前线的约定,三次上书斯大林,坚决要求参战。他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我是中国人,但共产主义没有国界,反法西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鲜明写照。最终,他以苏军坦克连指导员的身份,转战白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地,直至攻克柏林。斯大林接见他时,亲手赠送手枪并称赞:“你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
二、劳动中扎根人民群众
1946 年,岸英同志回到延安。毛主席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给予特殊照顾,反而严肃地说:“你在苏联学的是洋学问,中国的实际你还不懂。中国有个‘劳动大学’,你得去补上这一课。” 于是,岸英背着铺盖来到吴家枣园,拜农民吴满有为师,开荒种地、挑粪砍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半年后,他从一个 “洋学生” 变成了双手结满老茧、一口陕北口音的 “黑铁塔”。毛主席握着他的手欣慰地说:“这手上的老茧,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此后,岸英又主动参加山西郝家坡土改运动。他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写下了 “鞋下一层土,心中万民情” 的诗句。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过去我只知道书本上的阶级斗争,现在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翻天覆地’的革命。” 这种扎根群众、向实践学习的精神,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战火中彰显英雄本色
新中国成立后,岸英同志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他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期间,与工人同吃同住,深入车间搞技术革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 “咱们的毛书记”。他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员的价值,不在官位高低,而在为人民服务的多少。”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岸英同志第一个向彭德怀司令员报名参加志愿军。有人劝他:“你是毛主席的儿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正因为我是毛主席的儿子,才更应该带头去!” 入朝后,他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白天冒着敌机轰炸翻译电报,晚上在坑道里整理情报。彭德怀同志称赞他:“岸英是个好苗子,既有文化又能吃苦,不愧是我们的好战士!”
1950 年 11 月 25 日,美军轰炸机突袭志愿军司令部。在千钧一发之际,岸英同志为抢救机密文件,不幸被凝固汽油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 28 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 —— 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 当彭德怀同志请示是否将遗体运回国内时,毛主席强忍悲痛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岸英是志愿军的普通战士,就让他和牺牲的同志们一起,永远留在朝鲜的土地上吧。”
四、精神永存,激励后人奋进
岸英同志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光辉典范。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什么是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他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一代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今天,我们纪念岸英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学习他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烈士。”岸英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如同长白山的青松,万古长青;他的事迹如同鸭绿江的波涛,永远激荡在人民心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