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重阳节有感
今天是重阳节。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我们现在有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没有了。
有一年回上蔡县城,看到“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大字横幅,突然百感交集,有种欲潸然泪下的感觉。来自祖先的记忆,刻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基因深处的那种厚重的积淀随时都能被唤醒,有时候是简单的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汉字,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节日。
在重阳节,我突然涌起很多莫名的感动。我们的传统当中,真的有很多很好很好的东西,现在的人,可以忽略很多,可以遗忘很多,可以否定很多,可以摧毁很多……但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来自祖先的记忆,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这些,是会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生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爱所有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仁德的根本。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天地万物中,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子女尽量不远离家乡;若必须远行,需告知去向。
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思是说:在理想社会中,人们不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也爱护他人的子女。如果我们真的遵循这样的传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人诚信人人悲悯人人相助,何来残酷的尔虞我诈,何来毫无底线的有毒食品的相残?
在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重建道德?
在天良丧尽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找回良知?
不得不说,传统文化当中留下来的,哪怕保留一点点,也足够用了。
今天是重阳节,重阳节也是我们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
《易经》中定“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这个名称本身就蕴含了极阳、吉祥的意味。
据传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编辑抄录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这是最早明确将九月九日作为节日,并记载其具体习俗(佩茱萸、吃糕、饮菊花酒)的文献之一。早在汉初,重阳节就已经在上层社会流行。
重阳节跟我老家的渊源极深。根据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郡人桓景,目睹乡民遭受瘟疫之苦,决心外出寻仙访道,解救百姓。他历尽艰辛,拜在费长房门下学习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指瘟疫)。你必须在这一天让家人离家,登到高处,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才能避过此劫。”
桓景牢记师言,在九月九日之前赶回家乡,将此法告知所有乡邻。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桓景带领全家和乡亲们登上附近的山岗——今河南上蔡县城西的芦岗,人人臂系茱萸香囊,饮服菊花酒。当傍晚他们下山回家时,发现家里的牲畜家禽都暴毙而亡。
他们因听从告诫,成功躲过了瘟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核心活动。上蔡县城西的芦岗至今仍被称作“重阳登高处”。当代的研究人员通过考证,确认重阳节起源于上蔡。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重阳节(上蔡重阳习俗)”在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几多感想,因为课程紧,只有十几分钟时间,不能成文,亦不能尽抒胸臆,仅用这点文字,表达一下感慨。愿共鸣者平安如意!
于2025年10月29日晨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