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中医药走出去:从疗效实证到文化共识——访谈张伯礼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编者按】: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期间,《中医药文化》执行主编、世界中联品牌专委会副会长李海英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进行了专访。

  1

  “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是文化认同与价值体系的构建

  李海英:本次专访我们聚焦的主题是“中医药走出去”,希望与您一起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多元视角出发,就“中医药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一场深度对话。具体而言,当前“中医药走出去”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在面临外部医学体系与不同文化语境中,我们又应如何展开传播和有效对话,以便更好被理解和认同?请从您的视角谈谈看法。

  张伯礼:“中医药走出去”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即包括中医药的文化,也包括中医药的产品,还有中医药的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更基础的还是我们的文化。中医药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其常常“润物无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人理解我们东方的智慧、东方的文明。比如电影《哪吒2》风靡全球,受到广泛欢迎,创造了最高票房,就是一个例证。

  中医药“走出去”的历史悠久,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只要有临床需求的地方就有针灸、就有中药,所以说从古到今,中医药一直在“走出去”的路上。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员的交流、旅居,更呈现出加速推进的态势,特别是新冠疫情过后,人们对中医药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知与认同。

  不过,我也必须坦诚地说,“中医药走出去”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高高低低的,有波折,也有起伏。例如,在早年海外中医药的临床推广、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遇到过不少阻力,但从大势来看,我们一路坎坷,一路向前,越走越好,越走越顺,迎来了全球中医药出海的新局面。

  2

  中医药传承发展,疗效是硬道理

  李海英:您能结合您的个人经历再展开说一下吗?比如有哪些具体的案例?

  张伯礼:回想30年前,我出国参加中医药会议的时候,常常是国内的代表远多于海外,以华人为主;而如今海外代表和当地的代表反而更多,这都是很好的变化,我也发现海外中医的水平也在显著提升,他们的中医思维、中医基本理念、辨证方法,以及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追求以纯中医疗法诊疗疾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甚至是超过国内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环境造成的,因为海外不允许中医和西医并用,只能以中医的思维和办法来解决疾病问题。

  还有很多国家地区中医医疗尚未纳入医保,个人付费的方式就对医生治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关注的是“我需要吃几服药”“吃药后能不能好”,非常实际。

  此外,国外不允许开大处方,我去欧洲和美国访问的时候,中医师开出的药方一般就是十几味药,一味药基本就用十几克,太大的药方很难被接受,更苛刻的是,病人基本上要看一次两次就要有效,他才会继续来,所以说中医药传承发展,疗效是硬道理,“劣境”逼出医术强,这一点非常清楚。可见,很多事都具有两面性,恶劣艰难的医疗环境把我们海外的中医逼得医术更加精进,更加追求疗效这一根本,很多海外中医师的水平让我非常钦佩,同时他们又在进行中医教育的传承,刚刚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汤淑兰女士,讲述了几十年来她创办的中医学校培养了近千名中医师,遍布在世界各大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所以说中医药走出去虽不是一帆风顺,但路越走越宽、内容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这个大趋势我们要看见、要给与充分肯定。

  3

  “中医药走出去”的三条原则

  李海英:您认为中医药的科学表达应如何与国际医学语言体系对接?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根基又符合国际传播逻辑的“走出去”模式?

  张伯礼:我们总结一下历史经验,中医药“走出去”不根据我们主观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一定要适应海外的需求。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条原则:一是面向需求。特别是要适应海外临床需求,比如说西医解决不了、不擅长的疾病,而中医又有优势的,是中医走出去的的首选项,如衰老、退行性疾病、慢性腰腿痛、糖尿病并发症等。二是选好品质。在品种遴选方面,一定要坚持高品质、高标准的原则,所选品种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具备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甚至其治疗机制可以较清晰阐述,便于大众理解与临床应用。三是适配原则。中医药走出去的时候,应注重与目标国家及地区的法律法规相适配,避免采取违背当地政策或文化习俗的做法。例如,阿拉伯地区对药品包装有特殊的文化习惯与审美要求,不倾向于使用大红大紫等色彩,这些细节需予以充分尊重。此外,一些地区明令禁止使用动物药、含重金属药等,此类规定也需提前调研并严格遵守。

  最后,我还想说中医药“走出去”进程,宜秉持稳健审慎、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追求速成。出海的成功,更多的是练好内功,做好我们自己的功课,垒实基础,也更深层地依赖于文化的潜移默化力量,而非强行推销。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其核心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讲究“阴阳平衡”的治疗观以及“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全民健康覆盖”的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我们需要依托文化自信、疗效自信和体系自信,以一种更柔和、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展现中医药的价值。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根本信心,既源于其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也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息息相关。国力的增强自然带动文化吸引力的增长,这是一种大势所趋。我们应主动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但必须明确,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目的并非简单的市场扩张,更在于我们愿意将这份源自东方的医学智慧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为增进全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贡献。因此,这项事业需要我们稳扎稳打,着眼长远,不可操之过急。但我们坚信,凭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持久穿透力,中医药一定会逐步赢得世界的认可。

  来源|中医药文化杂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