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收费2.8万的救护车专宰"不懂行情"的百姓,背着销售指标的医生专坑病人!

  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内,唐某某的病情急剧恶化。面对家属紧急转往上海治疗的请求,医院坦言:无符合跨省转运条件的救护车。经家属恳求,诊治医生拨通了南昌赣医医院的电话。

  一小时后,救护车抵达现场。司机开口报价:“2.8万元,分两次付清。”

  家属茫然无措地喃喃:“我们……不懂行情啊。”患儿奶奶颤抖着问:“能不能便宜点?”司机沉默以对。

  最后,唐先生咬牙通过微信向司机个人账户转出第一笔1.4万元。救护车抵达上海后,剩余1.4万元再次流入另一个私人账户。

  与此同时,在儿科诊室里,焦急的母亲抱着咳嗽不止的孩子。医生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验血、胸片、生化检查、洗鼻子、排痰仪器、雾化...都做一下,对孩子好。”

  账单上密密麻麻的项目,其中不少可有可无,费用却层层叠加。

  这位母亲坦言:“感觉医生在利用自己的权威,逮到一位患者就死命开项目,医院是给每位医生派了销售额指标吗?”

  当生命成为筹码,行情便成了宰客的屠刀

  救护车,本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方舟。可某些机构却将“跨省转运”视作暴利密码。

  2.8万元的天价背后,是相关公司对“行情”的肆意解释——路桥费、车辆损耗、人员成本、特殊设备费……种种名目编织成一张漫天要价的大网。

  家属在至亲生命的危急关头,哪有心思逐项质疑?所谓“不懂行情”,不过是砧板鱼肉的无助呻吟。

  更讽刺的是,这“行情”似乎只针对普通百姓。某些特殊通道永远畅通无阻,某些群体的医疗保障固若金汤。唯独普通百姓,在突发危难时,竟还要被这“行情”狠狠剜上一刀。

  当救命的鸣笛声与计价器冰冷跳动的数字交织,生命尊严在资本逻辑面前被无情称量。

  白大褂染铜臭,诊室沦为推销场

  孩子的咳嗽声,在某些医生耳中,竟成了创收的“金矿”。

  验血、胸片、洗鼻、排痰仪器……项目叠加的背后,是医疗行为严重偏离了“诊疗必需”的初心。

  这绝非简单的医德问题。当医院管理悄然将经济指标、科室创收压力层层分解,最终压在一线医生肩上时,开单提成的幽灵便徘徊在诊室中。

  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在“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下,成了医生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白衣天使的仁心,在创收压力下被迫蒙尘。

  患者踏入诊室,面对医学权威,天然处于信息与权力的双重弱势。医生一句“建议做一下”,对普通患者而言几近于必须执行的指令。

  所谓“自愿选择”,在专业知识壁垒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当医患关系变异为推销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信任的基石轰然崩塌;当资本逻辑渗透医疗体系,救死扶伤的圣殿蜕变为生意场。

  底层百姓成为最直接的代价支付者——他们既无资源享受特殊通道,也无足够知识抵御过度诊疗。

  每一次“天价账单”的曝光,每一次“被推销”的无奈,都是底层生命在资本重压下发出的痛苦呻吟。

  医疗之殇,痛在民心深处

  当看病变为一场充满算计的金钱游戏,当救命通道沦为宰客工具,社会的痛感神经已被狠狠触动。

  当容得下某些群体巨额医疗开支面不改色,却容不下低保户银行卡里区区2万元救命钱——这种刺眼对比,恰恰揭示了资源分配失衡下冰冷的现实。

  医疗资源的获取公平性,已成为衡量社会温度最敏感的试纸。

  医疗不该是冰冷的生意,更不该是专宰“不懂行情”者的屠宰场。

  当救护车不再标出天价“买路钱”,当儿科诊室不再响起推销仪器的声音,当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疾病面前保有尊严——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免于医疗恐惧的自由!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