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到底得有多无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地质灾害成万能,偷工减料藏其中。

  民生工程当儿戏,百姓性命赌东风!

  2025年8月5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龙场营镇一段新修省道S306公路塌陷。

  视频里,沥青路面中间凹出深坑,两侧路基却仍坚硬——这幕场景,与今年4月毕节市交通运输局公开征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线索的公告,形成荒诞互文:刚喊完“整治”,新修的路就塌了。

  官方回应称“事发地为地质灾害点”,施工和设计单位已进场处理。

  但懂工程的人都知道,地质灾害点从不是质量问题的“免罪符”。

  按规范,地质敏感区域需提前探明坡面稳定性、潜在滑动面,设计时针对性加固,施工全程监测——这是基本常识。

  若真存在滑动隐患,专业流程要求先做滑坡专项治理,用岩土工程计算定加固方案;地表不明显的隐患,更需勘察人员凭经验“排雷”。

  若勘察报告造假,设计就成了“空中楼阁”,施工再规范也兜不住底。

  再看塌陷形态:中间塌、两侧稳。这种“局部溃堤”式塌陷,更像基础结构缺陷的“精准画像”——好比盖房子,承重梁歪了能赖地基?

  排水系统没做好能赖雨水多?

  更讽刺的是,山区地质复杂是客观事实,但复杂≠放任。

  青藏铁路穿越冻土区,勘探队蹲守三年摸透地下冰层;

  墨脱公路劈原始森林,每段路基排水坡度算到小数点后三位——同样是“难”,人家把路修成了百年工程,毕节这条省道却成了“半年塌方”的反面教材。

  问题的根子在哪儿?层层转包的利益链里。

  修路钱是纳税人的血汗,经“关系户”“游击队”层层扒皮,落到工地的钱连合格线都够不上。

  钢筋细两毫米,水泥标号降一级,排水沟随便挖两锹——表面光鲜,底下全是窟窿。

  这种路,不下雨凑合过,一场暴雨就现原形。

  现在最该查的不是“地质有没有问题”,而是:勘探报告是不是抄模板?设计图纸有没有按实地调?工程款是不是进了私人腰包?监理单位是挑刺还是卖章?

  老百姓要的不是“正在处理”的官话,是“谁该负责”的答案。

  公路塌了能重修,责任塌了却伤民心。

  今天塌的是路,明天塌的可能是桥,后天塌的就是对政府的信任。

  毕节的路塌了,该塌的不该只是路基。

  那些拿“地质”当挡箭牌的甩锅侠,那些在转包里吸血的寄生虫,那些在验收单上画押的“合法刽子手”——是时候出来走两步了。

  民生工程容不得“差不多”,责任缺失比豆腐渣更致命。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