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他们连装都懒得装了…

  有些人的过错,总能像落在白纸上的灰,轻轻一抹就干干净净;可同样的灰落在普通人身上,却能被当成烟火现场、当成罪证,追到三更。

  聊一聊这个话题,权力犯错,后果是否和普通人相同?

  这两天比较火的一件事,知名律师在外地办事,顺便去银行取1万块钱参加朋友婚礼,却被追问资金用途。哪怕自己不想跟他们浪费时间,告诉他们是“个人消费”,结果依旧是不依不饶,又追问“具体买什么”。

  该律师非常愤怒,“我自己的卡,自己的钱,买什么东西关银行什么事”。无奈之下,他还是告诉了该银行,是用来给朋友的结婚红包。本以为退一步到这种程度也就可以了吧?不曾想,系统里没有“结婚红包”这个选项,要让反诈中心来“核实”。并且没完,工作人员继续追问该律师上个月一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多少多少钱,这笔钱是什么?

  律师彻底暴怒:你是公安局吗?你对我刑事立案吗?我有什么义务向你汇报?

  柜员表示,我已经让警察出警,你跟他们去解释吧。

  最后律师把这件事的经过写下来,发到社交平台上,媒体也报道了,并采访当地反诈中心凭什么制定这种规矩、依据什么法条?得到工作人员回复:这是银行的问题,跟他们压根没关系。

  这时,当地建行分行的领导也通过他人告知该律师说“想向他道歉”。

  看,有些人做错了事,道歉就可以解决。甚至跟央行的规定背道而驰,给他人制造了麻烦,被曝光改正后,只需要一个“道歉”就没事了。

  这名律师说得一点没错啊,央行要求取现超过5万元要说明用途,当时就引起过不少的争议。现在你们更离谱,直接越过这个规定,私下里变成了连1万元都得说明用途。这就是借着“反诈”的名头故意为难折腾老百姓。

  一个精通法律的律师,都拿他们没任何办法,只能委曲求全。试想,换成其他行业的普通人,能避免的了把隐私交到他们手里的胁迫吗?

  可为何如此,又死不悔改。答案已跃然纸上:就是折腾你,你能怎样。他们这样子弄,每个储户都要被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被他们侵犯隐私。但是结果呢?你不花更多的精力时间与他们杠,就必须硬吃这种潜规则。而你要是付出了精力时间甚至金钱的代价去跟他们折腾,就算折腾赢了,他们也只需要轻飘飘的道个歉。

  横竖都是赢,凭啥不搞你。

  昨天发生在杭州的“小学生排队站在门口给开车进学校的老师、领导敬礼并喊老师早”的视频大家应已经看过,从网上的视频来看,短短50秒,这些站在校门口的孩子们,敬了不下10遍礼,喊了不少于10次老师早。

  咋的,我们的孩子,是给你这样用的?

  这当然是极其讽刺的事情,大清早没了,而你们又是在培养什么呢?

  结果学校竟嚣张的表态,说这是恶意剪辑,是片面拍摄,校方已经报警。

  他们这意思,懂得都懂,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反而追究起了曝光此事的拍摄者。什么叫“片面拍摄”?是不是没从学校成立的时候开始拍,就算片面拍摄?就这么离谱的理由,居然也能用来报警。

  换个普通人,派出所早把你撵出去了。

  好在昨天杭州教育局出面承认当事学校确实存在问题,这才帮拍摄者撇清了“责任”,没有受到校方、警方的追责。但问题在于,这所学校受到了什么处罚呢?

  “严肃批评、立即整改、吸取教训。”

  没有任何一项是对该校相关领导人的实质性处罚!我在想,如果那个为了狡辩,反诬陷他人恶意剪辑、片面拍摄的谎言,出自普通人之手,会不会算是“造谣”、“诬陷”呢?会不会被警方拘留呢?

  但操作出自学校之手,其责任,连放到台面上,连在处罚的通报里被提到的资格,都没有。

  两起事件,一个是银行,一个是学校。他们抬手道歉,你就必须原谅。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犯错,只需要轻轻“道个歉”,就能把责任折叠进空气里;而另一些,哪怕呼吸大声一点,都能变成“重点关注对象”。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而不合理,自然会制造出更多不合理。比如上面两件事,大银行加磅,小学生“迎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