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眸:为衔春色上云梢
摘要:我怀着重温共产党人初心的虔诚,瞻仰瞿秋白故居,在栩栩如生的铜像前感慨万千!瞿秋白“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英魂就在天上的云朵里,如今他英勇就义90年零5个月了,萧瑟秋风早已几次换了人间,他留下的“只待共产大同”的思想火炬没有熄灭,他翻译的《国际歌》仍激励我们“要为真理而斗争”,“英特那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高唱《国际歌》、红军歌,走到罗汉岭刑场,盘足坐在一处坟墓堆上,微笑着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身行刑的士兵也忍不住流泪,鲁迅怒写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瞿秋白36年的革命生涯从此成了千古绝响。
瞿秋白牺牲后,毛泽东曾在二十四史上写下一段批注:“岳飞、文天祥……瞿秋白、方志敏……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我很早就知道这个英雄的诸多传说,那是1970年我在部队的当兵的时候,从四川平武的团电影组调到江油工区机关电影队,因平时在警通连伙房吃饭,认识了一位木工班的班长,他来自江苏常州瞿秋白家族,虽出了五服,为他瞿家出了个多才多艺顶天立地的伟男子而荣耀!每当讲起瞿秋白,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说瞿秋白七岁能诗,十一岁就填词三百多首,喜欢音乐尤爱吹箫,还会作画,是一个天才的少年!长大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就更多了……这位班长很有口才,讲的生动有趣,让听者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如身临其境,那眼神那表情极富感染力,我至今记忆犹新。
常州这座千年古城,是瞿秋白人生的起点。前几天,我特意从天津来到常州瞻仰瞿秋白故居和纪念馆,走进馆内,迎面就是一尊古铜色的瞿秋白塑像,塑像后面墙上有两句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首诗正是他在常州成长期间的代表作之一。他少年立志自比“衔春燕”,从觅渡桥出发,前往外面的广阔的世界,“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他到无锡教书又到北京上学,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6日,在安德莱厅见到革命导师列宁。亲身见闻十月革命后列宁故乡的真实情况,最早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观,最早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作品,如实报道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创时的景象。在俄期间翻译了一大批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把中国画强调写意的特点融入文学创作中,在《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用绘画艺术,描绘了“红光烛天、赤潮澎湃”的革命的俄罗斯,“黑云压顶、白色恐怖”的悲惨旧中国,表达着他对革命的向往。一首《赤潮曲》:“赤潮澎湃,晓霞飞动,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光芒。他把坚定豪迈、激昂雄壮、振奋人心的《国际歌》翻译介绍给中国大众,使之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信仰之源。
1922年底,他随陈独秀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23年2月,回国后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斯大林著作《列宁主义概述》部分,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7年7月12日,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他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起草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8月7日在武汉主持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后来去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最后奉命到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直到牺牲……
这是我弟一次如此细致地瞻仰研究瞿秋白的生平,对心目中的这位书生英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50年前的战友木工班老班长讲过的,这故居和纪念馆的陈列里都有,老班长没讲和一些书中没写的,在这里头回见到,还有我知道的某些有争议的内容没能提及,这无碍一个革命领袖与马克思主义者的祟高气节。
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革命领袖,更是现代文学巨匠与文艺大众化的先驱。我是毛泽东时代成长的文艺战士,在沿《讲话》的创作路上,瞿秋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面貌和“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榜样的作用,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他说:“每一个文学家其实都是政治家。”“如果他不在政治上和一般宇宙观上努力去了解革命和阶级意识的意义,那么,他客观上也会走到出卖灵魂的烂泥坑里去,他的作品客观上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或者,客观上散布着麻醉群众的迷药。”“文学的社会使命,就是把人类生活长流里阴暗的一面,涣漫污浊的东西,清理出来,洗涤干净,显现一切的美善、庄严、伟大!”他把文学当作“改造社会底整个事业之中的一种辅助的武器”的创作主张,一直匡正着我美术和文学创作,是念念不忘的座右铭。
我在社会底层从事文艺创作将近60年了,所画所写的作品,都是自己当农民、当战士、当工人、当大学生、当教师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因一直在社会底层,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身边工农兵学的心声,在文艺界改革开放后,封资修文艺沉渣泛起,工农兵文艺失去阵地后,做一个坚持《讲话》方向,学习继承瞿秋白“革命文艺要向着大众”的遗愿何其难也!我在《如歌年华》七七、七八届回忆录中写的第一句是:我是路边一丛“红茅草”,记不清被多少人踩过,在被蹂躏过无数次之后,依然抬起头来迎接朝阳。
我今天做为一名56年10个月党龄的共产党员、文艺老兵,我怀着重温共产党人初心的虔诚,瞻仰瞿秋白故居,在栩栩如生的铜像前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一句话:他留下的“只待共产大同”的思想火炬,在我们手中没有熄灭,将交给下一代继续燃烧。
走出纪念馆,抬头望,强烈地感到瞿秋白“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英魂就在天上的云朵里,如今他就义90年零5个月了,萧瑟秋风早已几次换了人间,这些年,他担忧“散布着麻醉群众的迷药”的文艺,死灰复燃,瓦解着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共产主义信仰大厦。这几天,一个叫徐子尧的歌手唱红歌《珊瑚颂》,在互联网上播放超过20亿,“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这一人唱来万人和是人民的心声!还有瞿秋白翻译的“要为真理而斗争”,“英特那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国际歌》,在人们的微信、抖音、自媒体和网络上也不绝于耳。这是群众的大合唱,这是时代的最强音,歌声里,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新一代“为衔春色上云梢。”
在此借用山茨通济禅师(明)《除夜》的诗句:“谁道夜深年是尽,晓来依旧日东升。”我古为今用地续两句作为该文尾声:
谁道夜深年是尽,
晓来依旧日东升。
为衔春色燕先飞,
高入云梢化彩虹!
2025年11月13日写于天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