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达:我所感知的毛泽东时代
我老了,不要说一个村没有一个九十岁的人能写写毛泽东时代的农民,就是一个乡镇也没有,说实话除了我 还真没有人。 写农村的事,你什么都没有见过,只听别人说,真假难辨,不免写起小说来。我写农村的事,都是亲眼所见,不带半点虚构,不是写小说。我想从三年困难时期写起,印象深。那时,我正在北京上学,58年入学,62年毕业,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放假回农村老家,从食堂打来的几个黑干粮,要说有点粮食顶多掺和点山药面。爸爸对我说,没有粮食了,能吃的树皮都刮了,这黑干粮是棉花秸经白灰泡造成的有二五眼的山药面。我吃了半块,能吃,就是不如馒头咽着舒服。第二天早晨还能解大便,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证明没有毒。爸爸不说当时怎么困难,若无其事的样子使我惊讶。人们都是这样,天天吃黑干粮、喝几碗汤,虽然不胖,但也不很瘦,照样干活,没有任何压力,该生养几个孩子照样生养,该孩子结婚照样结婚,不生心脑血管病,不知道癌症是何物。你觉着怪其实不怪。
从三年困难时期,我才真正知道了毛主席、共产党威望高,要说困难真困难,连吃的都没有,这是天大的困难,但是,人心安定得很,没有任何人 说毛主席不好、共产党不好,都知道天灾造成的困难,为什么说毛主席、共产党不好呢?属农民老实,属农民通情达理。
我到食堂里转了转,救过子弟兵的老英雄杨老运正在打扫街道,食堂的大师傅告诉我杨老运天天把食堂的院子和食堂外面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受感动写了一首儿歌:杨老运真模范,食堂卫生干得欢,又清洁又美观,社员见了都喜欢。发给《保定日报》,还给了我5毛的稿费。想不到跳皮筋的孩子们唱着我写的儿歌,跳得那个欢,杨老运扫着街、孩子们唱着、跳着,赞颂着救子弟兵的老英雄杨老运。我问过现在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还记得不记得跳皮筋,他当下就唱起来、跳起来,一个字都不差。我觉着这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缩影,那么困难,农民有一个精神不振垂头丧气的么?没有。有一个被困难压得有了心脑血管病的吗?没有。物质匮乏,精神不缺乏,这就是那个毛泽东时代。
农民不是知识分子,不会说不会道,可是人人知道大道理,孩子们小不经事,像我们这经着过旧社会的人什么不知道?中国就像毛主席说的:一穷二白,中国农村呢?就更一穷二白,农村有什么呢?就是有人,有吃苦耐劳的人。就是这穷棒子们,毛主席、共产党把他们看作是宝贝,人民的子弟兵不就是穿上军装的农民吗?据我所知,我们这不到两千人口的小村就有地下革命者五十多人,我爸爸就天天到区上学习,穿上大褂,像个客人,伪装起来,带回许多画报、宣传品,我就翻着看,比一般的孩子们懂得事多,八路军深入农村,写标语的让我给他们拎着灰桶,有子弟兵教我读书写字。我从小就喜欢人民的子弟兵,在他们的影响下,我进步很快。
我村是半解放区,东边半里地就是敌人的炮楼、封锁沟,八路军天天傍晚来,区上的来去无踪无影,碰见炮楼下来的伪军,谁也跑不了,押到八路军所在地,罪大恶极的,当下毙了,罪过轻放了的,再也不敢出那王八窝,因为区干部有言在先:再在村里遇上了,立刻枪毙。这些区干部,就是农民,穿着农民的衣服,装着一把独决(边区造,打一发装一发)深入虎穴,都是铁打的孤胆英雄。离我村七八里地的望都县庄里就出了好几个著名的区干部,解放后,他们当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有的调到省里、一提他们的名字,我都自豪地说:“这些大干部革命时都是活动在我们那里的区干部啊!"
我村是个光荣的革命村,从年青出去参军,牺牲在外,从小出去革命,老大退休家里看看,全村人感到光荣,像聂荣臻元帅的卫士和他哥都是我村的骄傲,他哥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从来没有回过家,牺牲后,在家的老婆儿享受烈属待遇。这些都是成分高,有文化,思想先进的农民。
我村引以为傲的除了获得毛泽东奖章的杨老运之外就是徐德明了,他与他哥哥争着参军,每当提起徐德明时,他哥哥都眼含热泪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我见过他,他牺牲后,他爱人母女俩哭着离开了德明这个家。我几年前问他的侄他婶子的情况,他说,她现在还享受着烈属的待遇。我说,应该。我嘱咐他的侄子每年给他叔叔填填坟。
流传的谣言什么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都是放屁,像河南某地方有没有饿死人不知道,反正据我所知道的,我们这里没有饿死一个人。经党中央“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后,变化特别快,62年就见效了,63年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正是暑假我正在家,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啊,夜间雨大时我们就蒙上被子在我大伯一棵洋槐树棵叉上过夜,只听街坊的房倒了,不一会儿我们的房也倒了。院里的大水呼呼地往东流啊,白天一看,什么东西都砸烂了,我从泥里挖出我的毕业证书,觉着失去了别的,不能失去它。没有吃的,直升飞机在天上转,救命的来了,一包一包的烙饼送下来,有天津的字样。63年水灾的损失比三年旱灾损失都大,冲毁了庄稼,泡倒了房屋,吃的没有吃的,住的没有住的。66年我从保定回来,啊,五六间房又盖起来了,还有三间砖房呢。爸爸告诉我说:这5间半北房是大家伙儿帮助盖的,收了工,人们就来了,主要的是先拓大瓤子坯。大家七手八脚一会儿就拖一摞,过几天半干了就垒,人多,快,一道大山墙一会就累起来了,砍房架子的木匠师傅在一边砍房架子,准备小椽的准备小椽,山墙起来了一棚就是简易房。倒房的都是大家伙儿帮助盖起来的。我爸爸这么一说,我就联想到许多事情,那时候农民没有钱而不缺钱,手里钱不多顶事,你想,柴油8分钱1斤,物价低,钱不多经得住花。结婚有一百块就下来了。像我们家5口人3个挣分的,一年下来分四百来块钱,结婚、聘女、盖房都够花了。如果一家人都出工 ,那可是个富裕家庭了。我说这些,信不信由你。我再说个事你信不信?我58年考上大学,暑假,我娘突然半身不遂不能动了,弟弟、妹妹十几岁、八九岁,不能上学了,我得去上学吧,到方顺桥车站30里地,没有人送我,一个好心人看着我可怜,套小驴车把我送到方顺桥,给了我5块钱,我才到了北京。到了学校,我沉默寡言不说话,是个傻子,是个最穷的傻子,我想:反正我没有钱,叫我吃我就吃,叫我喝我就喝,反正我没有钱。后来我才知道,每月12块5毛的伙食费、讲义什么的都不要钱,每月还给我3块钱的助学金,你说干嘛花钱呢?同学们,像天津来的,戴着手表、穿的客气,我能比人家吗?高中时同桌送给我一件黑制服上衣,我整整穿到大学四年毕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单着穿、套着穿,大学四年,没有穿过任何新衣服。我就是学习呗,当上学习委员、古典文学课代表,我就是好好地为同学服务呗,我就是帮助同桌工农兵大学生学习呗。
毛泽东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与人互相关心帮助,对穷苦人、弱者富有同情心,无论是农民、工作人员、学生都是如此。
有人会说:不管你怎么说,反正农民吃不饱、吃不好。农民吃不饱,谁说的?你跟着别人学的,你不了解实际情况,请你闭上嘴。我给你说吧,即使三年困难时期农民也没有饿着,一家人打一桶有点山药面的稀汤汤,每人喝几大碗,就饱饱的了,就像那时在北京上学,中午4两面的一个懒龙,不饱喝一碗酱油汤就饱了。要说吃的次,确实次,见不着白面,井还少、大渠的水还没有到,种麦少都缴了公粮。农民们有办法,多栽红薯,凡是不能浇的地都栽上红薯,上顿下顿都是山药、山药面饸饹 。我从小就爱吃熟山药,吃了一辈子红薯,沾了大光,红薯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纯绿色食品,它有通便排毒、控血糖、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血压、增强免疫力、延缓衰等功效和作用。再一种食物是玉米糁粥,玉米面饼子和窝窝头。玉米有润肠通便、预防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延缓衰老等功效和作用。再加上吃一冬季大白菜,不见一个血压高、血糖、血脂高的,除了我娘作女儿就有病,不见一个得血栓的,从困难时候过来的九十多岁的老人就足以说明多吃粗粮能够长寿,前年街坊有个得咽喉血栓的,保定的医生叮嘱她少吃精米精面、多吃玉米面食物,现在她天天搅玉米面疙瘩吃。
有些人吃好的撑的,不断地胡说八道,气得农民常骂他们。这些人不知道“三农”的真实情况,跟着别人当“翻译,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怎么农民 对国家的巨大贡献你们不谈?农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工业化、保障几万万城市居民、几百万军队有饭吃,你们怎么不说?
中国广大的农民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两个最大的贡献,一是革命年代对革命作出的最大贡献和牺牲,二是“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工业化。第一个贡献还没有人睁着眼说瞎话,第二个贡献就有不少人认识不清楚甚至胡说八道,但是,无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我们文学艺术都没有真实地感人地反映农民作为革命主体和建设主体的精神风貌,反而被莫言一类的反动文人糟蹋得不像样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些反动的资产阶级文人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反毛、非毛,这是阶级斗争在思想战线上的最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无产阶级取得不了胜利,中国的文学艺术就别想繁荣昌盛起来。
最使我感动终生难忘的是农民拼着命的支前,淮海战役,几十万民工推着小车支前,妇女们架着自家的门板扇在冰冷的河水里为解放军前进架桥,请问,中国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唐宗、宋祖以来有这样感天动地的事迹吗?这些,广为人知,我不再细说,许许多多人不知道的动人事迹我们的后代,文艺工作者应当知道。平津战役、准备解放北平,老解放区的农民是怎么踊跃地支前的?那时我12岁,我村村东村边的公路就是现在保阜公路的前身,大军北上、大军南下都从这儿过。每天下午,一辆接一辆的崭新的大卡載的都是猪肉片,天天如此,没有肉吃,恐怕光猪肉片也得垛到天上去:每天上午十来点钟,阜平、曲阳、唐县老解放区的运粮队伍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地过来了,尘土飞扬、人喊驴叫(没有马,只有小驴),推着的、背着的、扛着的、挑着的、小驴驮着的,小驴也有人性,不知道它是想去看看北平,还是觉着子弟兵等着吃,它叫着跑在人们的前头;扛着的、背着的、挑着的更自由,漫荒超地追到前头;推小车的跑不开,只有在公路上 呼哧呼哧地撅着屁股追(你要知道,那时的小推车都是独轮木头轱辘},人们顾不着说话,只是你追我赶 地往目的地琢县攒行。只听一位青年妇女喊道:要注意安全,不要绊倒!看官,你见过这样壮观的景象吗?你在这样的景象面前,热血不得不沸腾,浑身的劲头不得不顿生。
据第二天回来的民工说,琢县的粮食已经垛到天上了,北平的傅作义都望见了。
我们这里的任务是抬担架,我爸爸已经带领七八个队员出发了。这次抬担架可上演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下次给大家说 。
2025 年10月30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