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小时候的视觉盛宴:露天电影

  一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老家在离县城三十多里的一个小村子里。那时候,精神和物质都很疲乏,小时候的娱乐,除了踢毽子、拾石子、打耳、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砍大刀等,还有一样最让人喜欢的,就是看电影。

  我们那边的小村比较密集,有一句在我们那一片流行的话,这么说的:郭家、楚家、大杨家,销金寺前王家,一蹦跶到孟家;一杵哒到楚家,一扭头张家楼,再远一点,田海、姬家和马菜园。

  十岁之前,凡有电影的夜晚,我村周围这几个村庄,除了马菜园远一点没有去过,其他村都去过。

  二

  现在能想起来的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渔童》,从前一个勤劳的老爷爷,靠打鱼为生,从海里钓起一个鱼盆,盆底刻着一对小金鱼,还有荷花上坐着个渔童。

  老爷爷把它拿回家,盛上清水,晚上,老爷爷看到渔童举着鱼竿在钓金鱼,小金鱼溅起的水花变成了一粒粒金豆子。

  老爷爷用这些金豆子买渔船、造房子、安家立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有个外国传教士发现了鱼盆的秘密,勾结县官把老爷爷抓去,让他交出鱼盆。

  老爷爷不得已把鱼盆摔碎,渔童活了,拿起鱼竿,把欺压人民的传教士和县官钓起来,一甩鱼竿甩到了海里,然后渔童走进破碎的鱼盆,鱼盆和好如初。

  勤劳善良的人总是被命运之神眷顾,小时候,做梦都想要一个这样的鱼盆,长大后才慢慢知道,鱼盆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得来。

  三

  一部小小的动画片《渔童》,不知那时看了多少遍也不厌。那时候,公社的放映队在一个村里放映完,都在大喇叭里喊一声,第二天去哪个村,只要在附近,有空的大人都会带着小孩去看。

  我想我母亲大约是要照顾弟弟,不能带我去,而我父亲因工作不在家。我母亲便央求邻家姑奶奶带着我去。

  姑奶奶是我家东邻居,辈分大,其实也只是二十多岁,是队里的铁姑娘,总之就是很能干、很风光、很时髦的人,被我当做偶像崇拜。

  东边大奶奶家和我家一道墙很矮,谁家做好吃的了,盛着香东西的碗盘,常在小墙上面递来递去。

  有一次姑奶奶带我去楚家看电影,白天刚下过雨,去的时候天还亮,回来的时候,就有人‘啪啪啪’踩进路上的水洼里。

  姑奶奶让我紧紧跟着她,走在她身后,唯恐我走丢和踩到水里,大约她那时也有些不情愿的,但又磨不开母亲的好人缘。

  四

  我们村演电影一般是在学校的操场,学校有四间瓦屋,屋门朝南。西边一间是一年级,东边三间是二、三、四年级。

  那时操场大约有四、五千平那么大。小孩子早早就把板凳搬到荧幕前面,占上地方。离放映机近的中间地段,一般是给村里的德高望重的人,有时是长凳子,有时也有椅子。

  我上五年级就到了邻村的销金寺,我们村再演电影的时候,我和本村的同学,会把我们家的凳子多拿上几个,占好地方,等着邻村的同学来看电影,看到她们来,就把她们拉到我们事先预备好的凳子上。

  她们村演电影的时候,她们也早早拿板凳占好了地方,夜晚等着拉我们去坐。去的晚了,正面没有地方,在反面也看。

  五

  看电影最怕演到中间没电了,大人热热闹闹地等,他们似乎很享受,小孩子们一趟一趟地去修电锅的地方去看,带回什么时候能修好的信。

  有时候听说附近村要演电影了,吃过晚饭匆匆去了,却又没有演,大人们说,白磨了一趟鞋底,小孩们更失望,回家一声不吭钻被窝了。

  那时候看的电影,记得有《渔童》、《朝阳沟》、《喜盈门》、《地道战》《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雷战》等等,那老场景一幕幕如在眼前,那老旋律一声声如在耳边。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