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应当超越廉价的善心

我们想和“哈佛蒋小姐”们谈谈

  2025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首次由中国女学生代表发言。这次发言引起的舆论波澜,被称为“哈佛蒋小姐”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一众主流媒体并没有“为尊者讳”地不谈论或维护她,可见她应该并无北极鲶鱼那一类的背景。没有北极鲶鱼所享受的各种保护,再加上走后门究竟是否存在尚不清楚,舆论上蒋小姐已经处于弱势,我们也无意去批判其人,而是想谈谈事件的性质,以及蒋小姐演讲中向往的那种美好社会该如何实现。

  演讲视频和全文,不难找到(演讲者自己的B站账号就发布了,而且命名为《哈佛校史第一位中国女毕业生代表,演讲全场泪崩》)。稿子本身是向往更好社会的,“我的命运和每一个受苦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是好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就像“民主”“自由”这类好词一样,到统治阶级手里,就可能实际上变成扼杀民主、压制自由的口号。这也是我们想和所有“蒋小姐”们谈一谈的出发点——也就是那些,生活得挺好、又天真地认为“只要人人都心怀善意,世界就能变美好”的美妙童话的人们。

  首先,“蒋小姐”们应当认识到,在当今时代,“生活得挺好”(例如,能够不为未来收入担忧、有机会舒舒服服地在名牌大学发表讲话)这件事本身,往往是特权的表现。更不要说有机会和几十个国家的特权者互相“穿梭于彼此的传统之间也肩负起对方的使命”了。能够掌握外语、流畅交流,这种天赋,本身也是“特权”。享受着特权,如果仅仅是呼吁酒足饭饱者“发善心”,是毫无风险、毫无成本的。我们指出过,成为富豪,是莫大的耻辱,因为如今巨额财富的积累必然建立在残酷剥削之上。而就算还不是富豪,仅仅是有着先天或后天的特权,也应当认识到,这世界上有人买不起基础生活用品、有孩子无辜地死于帝国主义战争,根本原因,也是与我们“相关”的。仅仅感到悲伤是不够的,甚至容易堕落到消费苦难的罪恶中。

  那么,除悲伤之外,还应该做什么呢?解决问题,要从直面问题开始——少数人安享特权,多数人受尽苦难,而且两极分化每天都在加剧,其根源决不是少数特权者的善心发得太少,而在允许剥削、甚至倡导剥削的根本体制本身。如果不触及规则本身,那么,任何换汤不换药的改良设想,都只能是骗局。

  马克思早已指出过,资本的基础,是雇佣劳动所必然导致的免费劳动(也就是被剥削掉、进了资本家腰包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认为资本主义逻辑也能让人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只要多发善心即可,这纯粹是唯心的幻想。根本问题不在蒋小姐所呼吁的“包容”“接纳”“对话”,而在这“包容”“接纳”“对话”之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着的阶级斗争。只要资本还在运行,资产阶级天然地就在压迫、剥削着无产阶级;只要维持现有秩序的种种规则还在运行,1%精英阶级天然地就在压迫、剥削着99%人民大众。这就是理想主义者必须首先直面的现实——既然斗争是客观存在的,立场也便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甚至不取决于是否选择。

  如果避而不谈、只是不痛不痒地呼吁发善心,实际效果,仍然是维护了现存秩序,也就是站在了占统治地位、主导地位的1%精英阶级一边。因此,我们称之为“廉价的善心”。

  所有真心想改造社会、让全人类彻底摆脱蒋小姐所批判的买不起基础生活用品、平民死于帝国主义战争等等悲剧,过上人的日子的,都是我们的同路人、同志。最后,我们还想提醒同路人、同志们的是,要改造社会,也就必须改造自己,必须从破私心开始。理想主义追求,不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高级、有别于麻木者的点缀,不能是一小撮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人用来表演的工具,而应该是愚公移山的决心与承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025年6月30日

  附:2025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演讲全文(来自网络,翻译自英文,供参考。)

  《我们的人性》

  去年夏天我在蒙古实习的时候,我接到坦桑尼亚两个同学的电话。他们有一个非常紧急的问题:如何使用他们的洗衣机。因为所有的标签都是中文的,而谷歌一直将一个大按钮翻译为“旋转幽灵模式”。一个印度人和一个泰国人叫一个在蒙古的中国人破译坦桑尼亚的洗衣机,我们一起在哈佛学习。

  那一刻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曾经相信的事情,即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我记得有人告诉我,我们将是第一代结束人类饥饿和贫困的人。

  我在哈佛的课程是国际发展,课程的设立正是基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这一美好愿景。

  当我遇到来自32个不同国家的77个同学时,我所认识的地图上色彩斑斓的图形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欢笑、梦想和在剑桥市度过漫长冬天的毅力。我们穿梭于彼此的传统之间也肩负起对方的使命。

  全球挑战突然变得私人化。世界上如果任何一个女人买不起一片卫生巾,我便不配称富足;如果一个女孩因惧怕骚扰而不敢踏入校门,那便是对我尊严的践踏;如果一个小男孩死于一场他从未发动也从未理解的战争,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

  但如今,这个互联世界的承诺正被割裂、恐惧与冲突所蚕食。我们开始相信那些思想相异、投票选择不同或信仰有别的人,无论他们远隔重洋还是近在咫尺,都不仅仅是“错误”的。我们错误地认为他们是“邪恶”的。

  但未必只能如此。我从哈佛学到的不仅仅是微积分或回归分析,更是学会与不适共处,认真倾听,在困难时期保持柔软。因为我们如果还相信共同的未来,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被我们贴上敌人标签的人,他们也是人。看到他们的人性,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人性。

  我们的崛起不在于证明对方错了,而在于彼此不弃。

  2025届毕业生们,当世界陷入旋转的“幽灵模式”时,请记住,当我们离开校园时,我们带走的是每一段相遇,跨越贫富、城乡、信仰和怀疑。

  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做着不同的梦,然而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你可能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但要紧紧握住彼此。因为我们被比信仰更深的东西绑在一起,那就是我们共同的人性。

  祝贺你们!2025届毕业生们!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