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想想自己”的人,多半没自己
昨天,有人在我文下留言道:“你还是想想你自己吧,少操他人的心。”
我先是一愣,仿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忽然听到了一声“狗叫”,虽不甚刺耳,却不容忽视。
这年头,说话不必费口舌,翻来覆去不过是几句陈词滥调,“你有什么资格?”“你又能改变什么?”“你还是关心自己吧”。倒也省力,若将这些句式印成“反对意见模板”,大可批发至社交平台,一键粘贴,供千万人重复使用。
只是,若真“想想自己”,我倒是想问一句:你“自己”在哪儿?你想的又是什么?
“自己”的幻觉
“想想自己”这句话,看似温柔体贴,实则虚伪冷漠,像是用绸缎包着的石头,打在人心上,不见血,却青紫。它多用于对那些还在呐喊、还在愤怒、还在为他人不平的人们,仿佛关心他人是罪,沉默才是德。
可这“自己”是何物?有饭吃、有衣穿、有个能喘气的格子间,便是“自己”了吗?若真是如此,那狗在笼子里睡觉,岂不比人还幸福?
他们所谓“想想自己”,不过是让人收起良知、关掉同情、焊死嘴巴,学那条拴着的狗,见谁都摇尾巴,逢人就闭嘴巴。他们是怕你一思考,就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自己”都不是“自己的”。
操的不是心,是良知
我不知“操他人的心”从何时成了罪。或许是从大家学会“识时务”为俊杰,学会“明哲保身”是本事之后。
有孩童被铅毒灼身,我说了几句,有人说:“你又不是他们父母,操什么心。”
有老人讨薪无门,我写了几句,有人说:“你工资照发,何必多嘴。”
有工人命丧高台,有农民被赶下屋檐,我说了一句“这不对”,便有人跳出来:“关你屁事。”
——“操他人的心”,仿佛就是在干涉命运、挑战权威、扰乱安宁。他们嘴里说的是“管好你自己”,心里想的是“别来扰我梦”。
但我操的不是“他人的心”,而是良知的苦、沉默的痛、人之将亡的焦灼。我若不说,便像站在大火边看人焚烧而说“我又不是木柴”;我若沉默,便是听见枪响而说“我又不是靶子”。
你关心自己关了那么多年,又关出了什么?
劝人“少操他人心”的人,往往最爱“操自己”。他们关心自己健康、薪资、养老金、房价、孩子高考,但却从不去关心那个能决定这些事的“规则”。
他们日日想着自己,结果还是在地铁里推搡、在医院里排队、在物价里叹息、在教育中绝望。
他们一生关心自己,却从未明白:有时候,关心他人,是为了不让“自己”将来被对待得更惨。
一个只会低头关心“自己”的社会,最后连“自己”都保不住。因为你不关心那扇门什么时候锁了,等你想出门时,才发现钥匙早被别人收走。
“他人的心”到底有多重?
他们说你操心太多,言下之意,是你不够“精致利己”。这年头,“好人”往往是被当傻子看的,“关心别人”的人,被骂成“圣母”,仿佛世间只有冷漠才能活得潇洒,只有自私才配称聪明。
可我偏不信。
关心他人,从不是道德优越,而是一种人味。
你见街头老人摔倒伸手扶一把,不是因为你多圣洁,而是因为你知道:总有一天,扶的人,也许是你。
你看见有人发声,不是因为他清高,而是因为他还愿意相信,“人”不是被吓大的畜生,是有灵魂的物种。
操他人的心,终归操的还是人类的命。操得多了,也许能让这世界不那么凉。而那些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人,到头来连墓志铭上都只剩一句:“此人谨慎一生,未惹是非。”
“别管闲事”的年代,正是灾祸肆虐之时
“少操他人心”的人,其实最爱躲在人群中。他们在一片哭声里竖起耳朵听动静,在一地鲜血中侧过身子避过去,他们像蚂蚁一样精明,却从不想问:“如果自己成了那只被踩死的蚂蚁,会不会也希望有人伸手?”
“别多事”是他们的座右铭,“莫谈国事”是他们的护身符。他们活得安安静静,像是一把刀插在锅里,不翻不搅,却慢慢把人煮熟。
醒来的,不只是你自己
鲁迅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并不是要你拯救世界,而是在黑暗中不做推波助澜之人。不是每个说话的人都要成为英雄,但每个沉默的人,终将成为帮凶。
“想想自己”的劝告,本质上是叫人“闭嘴”,可我偏要张嘴。若这世界只剩下“自己”,那“人”字便成了孤立无援的竖线,站也站不稳。
我想自己,也想别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有嘴吃饭,更因为有心共情。
所以,朋友,下次再说“你还是想想自己吧”之前,请先找找你自己在哪里——你不是他人的影子,不是利益的尾巴,更不是冷漠的复读机。
你若真的还有自己,就和我一起想想这个世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