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清远这件事,不仅仅是讽刺而已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人笔下的仙缘,到了郑氏家族这儿,倒成了“一人掌权,鸡犬同腐”的荒诞戏。

  广东清远区委书记郑某燕,任内十年把土地开发、工程承揽的公权,榨成了家族“提款机”:丈夫退休当“受贿中介”,弟弟妹妹辞公职当“工程倒爷”,海外妹妹变“赃款保管员”,旁系亲戚按利润抽成“进贡”。十年间,4428万赃款流入家族口袋,连工程利润都要抽走40%-75%——这不是“家族团结”,是公权力被家族绑架、民生被肆意凌迟的“权力劫案”。

  最扎心的,不是赃款数字,是这场持续十年的“家族狂欢”,竟在众目睽睽下横行。区委书记丈夫能以“退休干部”身份,理直气壮和商人谈“好处费”;弟弟妹妹辞了公职,把政府工程倒手转包赚差价;海外妹妹堂而皇之保管2000万赃款——这些明晃晃的“权力变现”,为何连最基本的监督都没拦住?

  权力监管的篱笆去哪儿了? 工程审批本该“阳光操作”,却成了“郑家指定局”;资金拨付本该“一笔一账”公开,却成了“自家账户直通车”;亲属经商本该“避嫌回避”,却成了“权力变现潜规则”。

  内部监督部门是真没发现,还是“装糊涂”?一个区的工程招标、资金流动,连基本审计都查不出问题?外部监督呢?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举报,是石沉大海,还是被“人情关系”压成了废纸?当“一把手”权力成了“一言堂”,当“亲属经商”成了“潜规则”,当“监督问责”成了“稻草人”——这不是监管缺位,是监管“合谋”!

  这种腐败,啃噬了什么? 是公平。郑家垄断当地大部分政府工程,普通企业想分一杯羹?先按利润40%-75%交“保护费”!这不是市场规则,是“权力勒索”;这不是商业竞争,是“黑恶霸权”。当老实企业被挤压出局,当投机亲属吃肉喝汤,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努力不如有个当官的亲戚”“规矩不如塞钱管用”。

  是信任。一个区的“父母官”,本该是百姓“主心骨”,如今成了“家族捞钱带头人”。群众发现“工程给谁做”要看郑家脸色,“政策扶持”要给郑家亲戚,“民生项目”成了“家族私产”——对政府的信任还剩几分?当“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下,藏着“为家族谋利”的算盘,政府公信力就成了“空壳”。

  该为此负责的人,究竟是谁? 是郑某燕?她当然要买单,但更该问:她的权力为何“不受约束”?是纵容她的上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同级?是“怕得罪人”的下属?是“装聋作哑”的监督部门?甚至是那些明知有问题却沉默的群众?这场“家族式腐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失足”,而是一群人的“失责”——是权力监管体系的集体“溃败”,是“亲清政商关系”的彻底崩塌,是“为民服务”初心的全面变质。

  现在看“十三年刑期”“没收赃款”的判决,老百姓心里清楚:这是“亡羊补牢”的最后一步。但老百姓不要听“腐败必惩”的空泛表态,要看到的是“权力归位”的实际行动;老百姓不要看“判了多少年”的数字游戏,而是要问“如何让这种事不再发生”。

  权力是人民给的,不是家族继承的;职责是为民服务的,不是以权谋私的。若“家族式腐败”的毒瘤不被彻底剜除,若“监督问责”的利剑不被真正举起——今天被凌迟的是郑家的“邻居”,明天被吞噬的可能是你我的“饭碗”;今天被透支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明天被碾碎的可能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要问“家族式腐败”何时休?答案不在判决书里,在每一个监督者的“较真”里,在每一个举报人的“发声”里,在每一个官员“权力属于人民”的敬畏里。否则,下一个“郑氏家族”,或许正站在权力的阴影里,等着吞噬下一个“清远”——而任何一个普通人,可能就是下一个被“分羹”的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