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会有回报吗?
“努力就会有回报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在鲜花与荆棘交错的人生道路上,似乎既简单又复杂。其实,这并非是个人奋斗的心理学问题,而是深植于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宏大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努力与回报之间并非线性因果,其间横亘着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一决定性因素——而这正是理解“努力”命运的关键锁钥。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下,“努力”与“回报”的断裂是一种常态而非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其以工资形式获得的回报,这部分“剩余价值”被生产资料占有者无偿攫取。于是,无产者的“努力”在资本主义体系中首先生产的是他人的财富与自身的相对贫困。流水线上的工人愈是辛勤,机器旁的身影愈是不息,资本的积累便愈是迅猛,而工人自身却陷入马克思所揭示的“贫困化规律”之中。这种“努力”与“回报”的悖反,根源不在于个体意志的缺陷,而在于雇佣劳动制度本身对劳动价值的系统性剥夺。
更进一步看,“回报”的内涵本身在不同阶级间存在着本质差异。对资产阶级而言,“努力”指向的是资本增殖战略下的精密计算,其“回报”是利润率的提升和市场垄断地位的巩固;而对无产阶级而言,“努力”往往仅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其“回报”局限于争取基本生存资料的斗争。将无产阶级局限于“个人努力”的叙事,是一种掩盖阶级对立的精神鸦片,它巧妙地将结构性困境转化为个人责任,从而瓦解了被剥削者团结反抗的意识。
然而,马克思主义绝非“努力无用论”的悲观哲学,它深刻指出:只有打破阻碍“努力”与“回报”相统一的社会制度桎梏,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价值回归。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为结束剥削、实现劳动成果的合理归属奠定了制度基础。在这里,“努力”不再为资本增殖服务,而是为劳动者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利益服务;“回报”不再是剩余价值的残羹冷炙,而是与社会贡献相称的应有所得。
“努力就会有回报吗?”——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在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劳动者的努力都将在解放中绽放光彩,每一个创造性的劳动都将在回归人的本质力量中获得真正的回报。这并非乌托邦的幻想,而是我们通过革命实践能够实现的历史必然。今天的奋斗,正是为了打破阻碍努力者获得回报的旧世界锁链,建设一个劳动者的努力终将赢得全面解放的新世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